最早跟着刘备一起创业的,并给予以参谋意见的应该是关羽和张飞
这两人后来主要是作为刘备的武将出现,所以我们会忽略他的谋士作用。但前期一块创业期间,你能说他俩不给刘备出谋划策?并且在很多书上还记录有关羽爱读书,尤其爱看《春秋》这类的史书,而张飞呢,出身富户,还善于绘画,并且现在还存世有张飞的书法作品,也就是说,这两个是能文能武。在刘备最初的创业中,是重要的参谋人员。
接下来,比较早的跟着刘备的就是简雍和孙乾和糜竺
但这三人在史书上着墨不多,都是在刘备领徐州牧的时侯跟着刘备的。这三人应该也算是谋士吧,至少在前期肯定是。
糜竺还是刘备创业初期的大股东,大舅哥。刘备成为徐州牧就主要糜竺,糜芳的功劳,这两人还倾家里的资产资助刘备,帮着刘备创业。是虽然史书没有记录他的前期的更多事迹,但是在刘备当汉中王时,糜竺的地位是群臣最高的,就能看出来他很不一般了。
孙乾的记载也是很少,仅记录过当年刘备投刘表时,和糜竺去打过前哨,说是做的让刘备,刘表都非常满意。
简雍在史书上只有在汉中时规劝刘备不要滥开严刑的例子。孙乾和简雍能力一般,但是忠心耿耿,可以说是刘备集团稳定发展的基石。
这三人跟着刘备的时间最长,在刘备登基前后去世。
以上的五人,算是刘备的北方元老派系的人。
第三批跟着刘备的是徐庶,诸葛亮,
徐庶和诸葛亮和庞统都是刘备在刘表手下时跟过来的,这两人是谋士。
徐庶最大的成绩是向刘备推荐了诸葛亮。后来便因为其母亲被曹操抓住,然后到了曹操那边。在刘备这边,没有更多的记录可寻。包括打仗与计谋。投降曹操后正史和三国演义中说的差不多,没有什么特别的事情,后来的事情不详。
诸葛亮在刘备生前做的比较多的是后勤保障工作,《三国演义》里把他说成了张良似的人物,但实际上,他前期象刘邦手下的萧何。也有过去江东联络孙权共同抗曹,然后打了赤壁之战的时侯,但他真正参与战争的机会少。后来托孤后,变成了军事政治一手抓的蜀国二把手人物。再后来的事迹,我们就都知道了。六出祁山,然后过劳死。
第四批就是庞统,马良,伊籍,蒋琬,杨仪,向朗,赵累,陈震
这几人都是赤壁之战后,刘备拿下了荆州,然后征召过来的。算得上谋士的应该是庞统,马良,其他人都是文臣。
庞统开始是周瑜手下的人,周瑜死后就转投刘备,原因未知。最初级别很低,仅是个小县长一类的。但后来鲁肃给刘备写信,说这个人才能很强的,你可以重用。刘备这才开始重用。果然发现具有张良一样计谋和能力,然后开始重用。后来是跟着刘备夺取益州,可惜的是,在即将成功时,被乱箭射死。
马良是跟着刘备的时间不长,刘备夺取荆州后,很快就去蜀地了,马良是留守荆州,辅佐关羽的,后来关羽兵败,马良逃回成都,后来刘备伐吴,马良跟随,马良负责招纳安抚武陵一带的五溪蛮各部,效果显著,可惜后来夷陵兵败,马良也被杀身死。
伊籍最初是刘表的人,刘备来到刘表这里后,和刘备就经常眉来眼去,到了刘表去世,直接就跟了刘备。后来跟着刘备大军入川。此人口才了得。文化水平也不错,后来还参与制定过《蜀科》,即蜀国的法律。后来的事迹不详,死于夷陵之战前的可能性比较大。
蒋琬比较年轻,应该也是在荆州时期开始追随刘备,但是此人恃才傲慢,因不理政事差点让刘备给杀了,诸葛亮求情,才放过他。再后来在诸葛亮的精心培养下,成了诸葛亮的接班人。以他的情况,给刘备出主意的情况比较少。所以不严格算刘备的谋士。只能算是刘备时期跟着的谋士。
杨仪是在刘备夺荆州时,直接投到了关羽门下,后来关羽把他送给了刘备,刘备与他谈论国家军事大计,感觉此人也挺有才华,于是做谋士。后来又当太守等地方官。诸葛亮时期是诸葛亮帐下的参谋。最后诸葛亮病逝,杨仪因为私仇,设计杀了魏延。但他自己也被其他大臣所忌,后来想和蒋琬争权,但被刘禅废为平民,流放外地,后来自杀。
向郎,在刘表手下时是县长,刘备后来带到了蜀地,当过好几个地的太守,算是地方官。后来跟着诸葛亮北伐,还因为包庇马谡被免了官。晚年潜心于文化普及。
赵累,刘备去蜀地后,赵累任关羽所置的都督一职。不久后,赵累又随关羽逃离麦城,士兵大多逃亡,只剩下士卒十余骑,赵累依旧跟随关羽。 赵累最后随关羽一同被吴将潘璋部下司马马忠于临沮夹石擒获。 其后事迹不详。估计是被杀了。
陈震,刘备领荆州牧时,辟陈震为从事。后随刘备入蜀,当过好几个太守,应该算是地方官。建兴七年(229年),孙权称帝。陈震以外交官的身份,前往祝贺。
第三批和第四批的几人,是蜀国集团中的荆州派系的人。
第五批就是刘备到了益州后收的人,有法正,李严,刘巴,吕凯,董和,费祎,董允,费诗,邓芝,李恢,程畿,秦宓,郭攸之,傅肜,王甫,杨洪,黄权。
这一批人里,法正,刘巴肯定是谋士,黄权在夺汉中时,也有出力,可惜后来转投了魏国。
这些人里边,又分为东州派,益州派,法正,李严他们不是益州本地人,是早先多荆州那边过来的,后来刘璋利用他们打压益州本土大臣,于是就形成了东州派。
法正是刘备到蜀地后,最为倚重的军事参谋,当时庞统已死,诸葛亮负责后勤,法正跟着刘备进取汉中,献计将曹操大将夏侯渊斩首。法正善奇谋,深受刘备信任和敬重。可惜的是,刘备进位汉中王后,法正就死了,当时刘备是连哭数日啊,不亚于曹操失去了郭嘉的悲伤。是刘备在世时,唯一一位有谥号的大臣。
李严后来是和诸葛亮一起的托孤大臣。但后来在和诸葛亮的夺权斗争中败北,被贬为民,和诸葛亮同年而死。
刘巴则是在刘备夺了益州后,出主意解决了刘备的财政困难。法正死后接替法正的尚书令,还参与了蜀国律法的制定。可惜也死在了夷陵之战前。
吕凯最初是在永昌郡(现在地云南保山市)当个小官,后来他们领导要要叛吴,然后他没有跟随,然后诸葛亮南征时,特别对他提出了表障,升为云南太守,可惜后来还是被其他叛乱的少数民族杀害,他的儿子吕祥继承爵位。
董和在刘璋时期是县长,刘备攻取益州,命董和为掌军中郎将,与诸葛亮共同主持自己府内的事务。在很大程序上,算是诸葛亮手下重要的辅官。
费祎,在刘备登基时,费祎与董允俱为太子舍人,其实就是太子辅佐太子的官员,等到刘禅继位后,以费祎为皇宫侍从。再后来接替蒋琬做为蜀国的执政。他执政期间执行休养生息的政策,使蜀汉大大的恢复了元气。
董允:刘备册立太子刘禅,以为太子洗马,后来主要是担任大将军费祎的副手。当时,蜀人称诸葛亮、蒋琬、费祎及董允为"蜀汉四相"。
费诗最初在刘璋时期是县令,后来投降刘备,刘备当汉中王时,给关羽传达封官命令,还巧妙地说服了关羽对黄忠的不满。后来到了蒋琬执政时期,做谏议大夫。
邓芝:蜀汉的大清官,说是妻儿有时还吃不上饭,死时家里还没有多余的财物。刘备拿下益州后,当的是太守。刘备去世后,奉诸葛亮之命出使吴国,修复关系。跟诸葛亮多次北伐,还有多次国内平叛的战迹。
李恢是蜀汉重要的地方官,说是关羽的女儿嫁的李恢的儿子。刘备刚拿下益州后,李恢是诸葛亮手下的官员,后来还做太守等地方官。也曾随诸葛亮南征。平定叛乱。
程畿开始也是县令,刘备夺旬后,程畿担任从事祭酒。蜀汉建国后,程畿随刘备伐吴,刘备兵败夷陵后,程畿不肯撤退,最终奋力战死。
秦宓也是刘璋时的官员,后来降了刘备。刘备伐吴时,秦宓劝阻,刘备大怒,欲杀秦宓。因诸葛亮及时求情,才保住性命,仅被下狱,后被释放。再后来做到了大司农,就是蜀国管钱财的官员。
郭攸之在刘备时期还小,只是刘备和诸葛亮都赏识。但是他真正的为臣时间是在刘禅时期。
傅肜,他是什么时侯跟的刘备,史书不详,后来刘备伐吴,傅肜是几路大军中的一路。结果刘备夷陵战败,傅肜战死。在史书中,他一直是战斗单位,但是在武侯祠,他却是文官列。
王甫,在刘备夺益州后,先是地方小官,后来被刘备调往荆州辅佐关羽,后来关羽兵败,王甫回到成都,然后跟随刘备伐吴,结果在夷陵之战中,战死。
杨洪,刘备定蜀后,任太守,后来辅助诸葛亮治理益州。刘备征吴失利,汉嘉太守黄元举兵反,迫成都。时诸葛亮赴白帝城探望刘备,杨洪即启太子,遣其亲兵讨元,生俘黄元。再后来,是刘禅前期的地方官。
黄权本来算是文官,在刘备夺汉中的过程中,黄权也是谋略贡献很大。后来当时刘备伐吴,黄权劝阻刘备不要往前冲,结果刘备生气让他在后方,最后刘备战败,黄权被分割,不想被吴灭,投奔了魏国。
综合来说,早期的,跟着刘备的人,基本上都在刘备死之前死了,所以刘备后来的托孤也就没得选择,只能是诸葛亮,李严,赵云了。好在,经过诸葛亮的延续,后继者还是很好的维护了蜀国,使蜀国在那乱世中,又存活了半个世纪。
还有一个特别的人物,赵云,在传统里,他是个武将。不过,在成都武侯祠,他竟然是列在武将位,但是着文官服。可能是原因是因为后世文官显得更高贵一些,赵云名声在外,忠心护主,所以给他着了文官服。但是赵云呢,初期创业没有他,中间只是帮了刘备一个小忙,后来就走了,刘备徐州大难时,也不在。到了刘备投刘表前,才真正跟了刘备。而此时刘备手里,武有关张,文吗,简雍,诸葛亮等人已经来了。所以他就一直当成了刘备的私人保镖和家庭护卫队长。谋士和文官都算不上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