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化解我们内心的失望?

图片发自简书App


今天剽悍晨读解读了《落差:如何化解我们内心的失望》。

生活中我们有时候会莫名其妙的感觉特别失落,疲惫的时候就更容易情绪不佳。

一旦情绪不佳精力不济,做事效率会大打折扣,情绪不好也会影响身体健康。

对于如何修炼好心情、拥有好状态,今天的晨读给我们讲了三个秘籍:

1.放慢思考

在这样一个快节奏的生活时代,大脑随时被各种信息所充斥,快节奏思考容易让人产生焦虑抑郁。

快节奏思考,大脑处于紧绷状态,在处理问题时,极易做出错误的判断。

随时在线的时代,信息过载,经常感觉脑袋就要爆炸。

放慢思考,让大脑慢下来,可以心平气和地闭目养神几分钟,停下手头正在做的事情,看看窗外的风景。

还可以每周抽出几个小时,远离手机电脑等电子物品,避免随时干扰,让大脑得以休息。

《慢思考:大脑超载时代的思考学》一书也提到了类似的方法,书中提到大脑分为思考脑,反射脑和存储脑。思考老夫子说的思考过程,处理速度慢,需要保持专注;反射脑处理最原始的刺激反应,可同时处理多个任务,但是容易出错;存储脑接受的信息进行分类和存储。

《慢思考》讲到影响思考的主要几个因素:随时在线,让大脑超载,分散了注意力;多任务并行,增加了错误率,降低效率;睡眠不足,让大脑内存变小;压力过大,大脑负载过重。

解决的四个方法:离线思考,批量处理,充足睡眠,科学地面对压力。

(《落差》与《慢思考》可以对照看一看。)

图片发自简书App


2.深度想象

坚持想象能重塑大脑。

心情低落时,尝试想想自己曾经幸福的时刻,注意回想那些美好的细节。

其实,想象一下未来幸福的时刻也可以从情绪低落的泥沼里走出来。

林特特在《别害怕你所向往的生活》一书中讲述了一个可以帮助跳出情绪低落的心理小游戏:写回忆录。

比如这样:“那一年,我不可能更糟糕了……”结尾写“还好都过去了”或“我很感激那段经历,正是有那段经历,我才……我变得……”

经历人生低谷时和自己玩的心理游戏的基本原理:在“未来镇静自若的自己”和“此刻抑郁低落的自己”之间划一道时空的界限,用一个过来人的眼光看待现在一时不知如何是好的自己,安慰自己,鼓励自己,陪伴自己。

当我们确定地知道,自己眼下正在经历的痛苦,即将在未来可以确定地终结,那么此时此刻的痛苦,就十分不可思议地变得似乎“不那么”痛苦,就可以被忍受。

图片发自简书App


3.连通左右

人的左脑和右脑良好沟通、均衡使用时,才能拥有好心情。

长期沉浸于一件事情,只使用了左脑或者右脑,容易让人沮丧、抑郁。

日常生活中,可以改变活动,做点不一样的事情,刺激一下大脑中的其他神经元。

看书看累了,可以停下来听首音乐;写文章写累了,可以暂停去做做家务。

转换事件和场景可以交替使用左右脑,这让我想起了古典老师在《超级个体》中讲到转换场景和工作内容放松大脑的事例:

《圣经新约》的翻译者詹姆斯·莫法特的书房里有3张桌子:第一张摆着他正在翻译的《圣经》译稿;第二张摆的是他的一篇论文的原稿;第三张摆的是他正在写的一篇侦探小说。

莫法特的休息方法就是从一张书桌搬到另一张书桌,继续工作。因为工作的性质不同,一种恰好是另一种的休息。

“人的脑力和体力也是这样,如果每隔一段时间就变换不同的工作内容,就会产生新的优势兴奋灶,而原来的兴奋灶则得到抑制,这样人的脑力和体力就可以得到有效地调剂和放松。”

图片发自简书App


放慢思考、深度想象、左右连通,了解了方法,试着践行,一定会拥有好心情好状态。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