鼓励也许就为一个生命打开了另一扇门。
科组磨课,尤其要检查新老师对课堂的把握情况,平时更多是指出模拟课堂存在的问题。但学了心理学之后,总会喜欢把自己的生活场景和相关知识联系起来。这次一改平常的语气,收获了不一样的效果。
一个新老师在模拟课堂上,她本身对于知识点的把握到位,表情和语音语调也不错,但整个课堂都在讲台和台下不停走动。我分析,这是她内心对于自己的不自信和紧张表现,她急需要肯定。课堂结束后我点评:你课堂的整体思路清晰,知识点的呈现也有自己的方式。(内容反应技术)但你围着教室转是因为紧张嘛?(封闭式提问,共情)〈她表示是的,并不知这样对不对。〉课堂讲解知识不停的窜动,不论是从形体还是音调等方面会分散学生的注意力,这个直接影响学习效果,要重视改正。(指导技术)我以前刚上讲台,也会发现在台上准备的话语上台就全部忘记了,但每次都先深呼吸并默念“三尺讲台,老子天下第一。”紧张情绪就会消失很多,你可以试试。(自我开放技术)其实,你整体课堂表现对于一个新老师来说已经相当不错,慢慢去适应这个讲台,你会更棒,你非常适合做一名老师。(鼓励,影响性概述)
听完我的话之后,她羞怯含笑。中午散场,她特意向我走来道谢。
学会赞赏和鼓励,也是对生命的一种尊重。
在教育孩子时也是如此,用理性尊重的方式,能更合理的表达对孩子的爱。例如:在检查孩子作业的时候,发现总是在相同的知识点上犯错。此时,你开始怒火难抑。你心里想:老娘辛苦一天工作,在外受了委屈,晚上回来要伺候你们吃喝拉撒,为你付出了这么多,怎么还如此的不听话?
然后你的情绪被无限放大,喊准备睡觉的孩子,板着脸,尽量努力的克制内心的怒火,音量下意识的提高:“你看看你做的什么作业?为什么总是犯错误,昨天不是才告诉你怎么做嘛?麻烦你用脑子来学习,不要一天到晚就想着玩。”孩子站在一旁一脸懵逼的看着这个爱自己的妈妈,他甚至都没有从你的言语里理清楚是怎么回事,就被你命令坐下要求改正完再睡觉。然后,云里雾里听你带着情绪噼里啪啦把题目“又”讲解了一遍,当你情绪发发泄完之后,忽然又觉得对孩子太凶了,才让孩子回去睡觉。当夜深人静的时候,你开始反省自己,觉得不该又对孩子发脾气,但想想,自己孩子耐着性子把题目和孩子说完了,并且确实是他太不应该了。于是,对自己今天的表现很是满意,开始进入了梦乡。
当然,上面的这个事情纯属于我个人的臆想,但是,肯定和现实情况有很多的雷同之处。
是的,你非常满意自己继续把孩子当作情绪的宣泄口,并会继续下去。
我们都对自己犯错的行为很满意
用心理学的合理情绪疗法 的ABC理论来分析,
其实,孩子题目做错了,这只是事情A,但是引起你认为孩子不听话的愤怒情绪C的个人认知B是不合理的。因为,在这个过程中,你还调动了自己内心的其他躁动情绪:比如工作的委屈,生活的辛劳等等。事实上,你的这些难受情绪C并不是孩子题目这件具体事情A而引起的,所以,你并不是客观、公正的对待了孩子做错题目的这件事。只是刚好拿这个作为自己的情绪出口,也许更多的是对自己无能的逃避。
若是在这件事情中,改变自己的认知,理性的分析,孩子做错了估计是真的还没有弄懂,那么该和孩子好好谈谈,可以发生如下的谈话。
“因为你的题目又做错了,可以问下你原因再睡吗?”(尊重)
“你是觉得这个题目很难还是自己没有用心去做呢?”(积极关注,找到原因)
若是觉得难可以这样说:“以前妈妈学习的时候也会遇到很多搞不懂的难题,也会多次犯错,但是每次犯错又觉得很懊恼,所以为了减少自己多次重复犯错,我就把容易弄错的题目写在一张字条上,天天上厕所的时候或者坐车的时候,利用空余的时间去琢磨和记忆,后来就再也没有错过了。你也可以这样试试哦。”(共情表达情绪,并示范自己以前的方法)然后,再耐心的和孩子讲解一遍题目,告诉具体解题的过程,并帮助他写上小纸条,即刻放入孩子明天要穿的衣服口袋。在早上的时候,还可以开玩笑的提醒别忘记了他的小纸条。
若是孩子说,自己会做了,是因为没用心做错的,就让孩子再认真的去改正。改完后可以再问:“为什么没用心呢?是因为想着去看电视吗?(具体情况,具体表达)”(目的是通过共情更好的去理解孩子内心,并真正去用正确的方式合理引导)
这才是我们常说的“就事论事”,用正确的信念B解决具体事情A,哪里还会有错误的情绪C呢?孩子的问题也真正解决了,你也因此从自我的魔咒中解脱出来,能更愉悦的面对内心,面对生活,面对工作。我想,大抵,这就是生活最好的摸样了。
所以,幸福不需要寻找,她就在你的内心。
虽然爱是感性的,但是爱的呈现方式的背后支撑应该是理性的认知。
我愿你有酒有花,有爱有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