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识心灵的三个功能,助你解除误会

“美容优惠价,送给‘母亲’ 的节日礼物”。地铁口,美容院的“地推”人员,热情的与每位途经身边的人招呼着,语气中充满了急切的询问和期待。

人们行色匆匆,或低头赶路、或与同伴边走边聊,对“地推”员的热情招呼,不是报以礼貌性摆手,就是微笑式的拒绝,还有视而不见的走过......

这时,一个40左右的女士热情的招呼我,“母亲节快乐!美容办卡,多项优惠,您考虑一下吗?”说着,一张宣传单就递到我眼前,我下意识的接过,微笑着说:“谢谢,有需要我会找你”。

我刚向前迈出2步。身后就传来刚刚那个“地推”员的声音,“母亲节快乐!”另一个更大的声音说道:“不需要!我还没结婚呢。”

如此“尴尬”的对话,让我不由得回头望去,只见“地推”人员面露复杂的表情,即窘迫又无奈地愣在原地,一位年约30左右的女士生气的边说边走了......


发生了什么?“地推”员说的祝你母亲节快乐!是真诚的节日祝福?还是对女士的贬损?

我迅速脑补画面,从女士的回复和“地推”员的表情,可以推断那位女士,自认为受到了来自“地推”员“问候攻击”。

为什么同一句问候,相同的时间,说给不同的人,结果就会不同。这是因为每一种情感状态下都会有一个相应的思维出现,这个思维就会驱动我们去采取行动。

《思辨与立场》的作者理查德·保罗在书中指出,人的心灵有三个基本功能,分别为情感、思维和欲求。

情感和欲求是自然而然的结果,我们无从控制,也无法改变。要想有所改变,就要从改变思维开始。

思维指明趋势,情感传递趋势的好坏,欲求让我们推进或放弃。足以可见,思维是一切行为的起点。


比如:当“地推”员说祝你母亲节快乐时,那个女士出现的生气状态;(情绪)

她用一种特定的方式思考“地推”员的话,没有反思当天是母亲节,没有换位思考“地推”员的问候,只是应景的节日话题而已,更没有想到“地推”员误认为她可能是一个孩子的母亲;(思维)

如果女士经过反思,有了这些思维认知,就要做出相应的改变,学着换位去理解对方,重新鉴别自己看待问题的方式,为同类问题做出相应的行动改变。(欲求)

生气女士的行为,就是生活中常见的自我为中心的思维倾向,只会察觉他人的错误,从不联想自己的不足。

自我中心:将每件事都与自己联系起来考虑、混淆当时的感知,在现实中,只考虑自己或自己利益的倾向,不会换位思考,相对自私、经常用扭曲现实来维持自己特定观点或认知倾向。

作者在《思辨与立场》一书中还讲道:要提升思维品质,就要理清自我,想要洞悉他人,看透世界,就要做到“行进中的思维提升者”,人从认知到思维提升需要一个练习的过程。

例如:主动思考每天最棒的思维是什么?对自己思维的评价和观察中进行反思,搜寻自己思维的类型?观察自己的是否有自我中心的思维?

所以,你的思维在哪里,行动就在哪里,你的人生世界就会在哪里。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社区内容提示】社区部分内容疑似由AI辅助生成,浏览时请结合常识与多方信息审慎甄别。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

友情链接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