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何时,我对电脑游戏没了兴趣。当初的我可是一个不折不扣的游戏迷!游戏填充了我生命中那些斑驳的零星时光,带给我无尽的欢乐……
作为一个八零后,陪伴我成长的游戏介于七零后和九零后,属于传统游戏过渡到电脑游戏的时段。
我的童年是在乡镇度过,那时女孩们爱玩跳房子和橡皮筋,尤其爱比橡皮筋里的“飞江鳅”,越跳越高,常常让我们这些小几岁的“热心观众”仰着头看得瞠目结舌。男孩的游戏种类就稍微广泛一些,如补泥锅,用稻田里半干的泥做成锅状用力往地上砸,由对手把“泥锅”漏的地方给补上,常常玩得浑身是泥,兴高采烈的带着所赢得的一桶泥回家,结局通常是被父母臭骂一顿后,怏怏不乐地把泥扔到自家菜地里。
家乡盛产竹子,孩童间流行着一种比较有趣的自制玩具——竹筒枪,通常用较细的一节金竹宰掉两端的节做枪筒,用粗细适中的竹棍或木棍做枪栓,用废弃的作业本浸水捏成团状做“子弹”,相互追逐着把对方当做敌人来射击。由于这玩具几乎没有“杀伤力”,且简单易制不费钱,所以大人们对这种“武器”采取放任自流的态度,每个小孩几乎都有一只,可以称之为枪战游戏的标配。为了制造更多的弹药,我便悄悄把母亲新买的报刊杂志为“战略物资”征用,所以每次高兴过后是悲剧,回到家中尝到的便是母亲亲自做的辛辣味十足的“细条炒肉”。
到了念小学的年纪,我随父母工作回到石屏县城。游戏也自然融入城市风格,开始玩城里孩子爱玩的“片片儿”——一种长约5厘米宽约3厘米,正面画有流行卡通人物或神话人物之类的小画片。通常的玩法是两人一组,每人各自用两个“片片儿”叠成一叠,对齐并排正面朝上地放在地上,依次用手掌窝起来拍打地面,利用产生的气流把“片片儿”掀翻,谁先做到只留一个正面朝上其余朝下便是胜利,赢得对方所出的“片片儿”。此外,弹玻璃球在当时也较为流行。因为这些玩具与在新城乡玩的“补泥锅”、“竹筒枪”相比都得花钱买,所以我为了有得玩,常常忍饥挨饿把早点钱、零花钱省下来买。
大约到了我小学四五年级的时候,在石屏城老耶稣堂旁的一间民宅里开起了营业性的电视游戏机室,有了两台任天堂游戏机,不久后又增加了一台世嘉游戏机。魂斗罗、超级马里奥、赤色要塞、超级玛丽、战斧、狼人等等许多好玩的经典游戏使我流连忘返,常被父亲揪着耳朵提回家写作业吃晚饭。也就是在这个阶段,慢慢有人开起街机室,有了名将(刀手)、三国志、恐龙岛(救恐龙)、雷电、街头霸王、豪血寺一族等等耳熟能详的游戏,从文庙旁到电影院再到陶村新区等各个游戏室又有了我忙碌的身影。
九十年代中期,我升了中学,电脑开始进入石屏城。许多与电脑及电脑游戏相关的记忆就更为新鲜:
第一次接触电脑是在石屏一中念初中时,那时学校里开设了电脑课程,从最初的DOS命令开始学习。
第一次接触电脑游戏是在石屏公会广场二楼,一个昏暗又拥挤的小网吧,众多年轻人轮流排队等着玩《红色警戒》。
第一次申请QQ是在蒙自念中专的时候,听说可以利用它追到自己喜欢的女孩子,几个舍友便相约而去。
第一次玩的网络游戏是《热血传奇》,喜欢在盟重省PK,抢夺沙巴克,那时梦想着拥有一套法神套装和一把血饮剑。
……
电脑游戏就这样陪伴我度过中专、大专直至工作。如果你和我同龄也爱玩游戏的话,文章或许会有共鸣。现在推算年龄,我们都处于而立之年,慢慢的已成为家里、单位或公司里的中流砥柱,上有双亲下有妻儿,工作和生活的重担压在肩上,少了自由的时间,无暇顾及游戏。我想,人的成长不过如此,什么样的年纪做什么样的事情,我们现在就应该全力做好自己的工作,照顾好家庭,培育好子女。
而此时,我们仅以此篇文章祭奠已逝的青葱岁月和那些经典游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