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10.19周二晴D293
“志道乐学·国学经典”D435
《孟子》尽心下
七
【原文】
孟子曰:“诸侯之宝三:土地、人民、政事。宝珠玉者,殃[1]必及身。”
【注释】
[1]殃:灾祸、祸害。
【译文】
孟子说:“诸侯有三种宝物:土地、人民、政事。如果把珍珠玉石看作是宝物的话,灾祸一定会落到他身上。”
【解析】
一般人玩物丧志,可能他的危害不会很大,可是一旦诸侯、天子玩物丧志,国家就有危险了。种种历史事件证明,贪财之人最后必定会引火烧身。最后,到手的财宝都成了束缚他们的脚镣,蹲守牢狱,进而失了性命。所以,当政者不应该贪财好色,而应该把土地、人民、政事当作宝物,才可为民造福,才可保全自身安然无恙。
八
【原文】
盆成括[1]仕于齐,孟子曰:“死矣盆成括!”
盆成括见杀,门人问曰:“夫子何以知其将见杀?”
曰:“其为人也小有才,未闻君子之大道也,则足以杀其躯而已矣。”
【注释】
[1]盆成括:姓盆成,名括。曾经拜师于孟子,学业还未完成便离开了。
【译文】
盆成括去了齐国当官,孟子听说后,说道:“盆成括快要死了!”
盆成括被杀了之后,门人便问孟子:“夫子怎么知道他将要被杀呢?”
孟子回答:“盆成括这个人有点小才学,可不知道君子之道,这就足以为他引来杀身之祸了。”
【解析】
在孟子看来,君子之道是人之大道,是人们安身立命的根本所在。人应该有更高、更远大的精神品格,而不能因为一点小才学沾沾自喜。真正的大道是立于欲流而淡泊名利;存于乱世而有所坚持。这就是最真的大道。
九
【原文】
孟子曰:“言近而指远者,善言也;守约而施博者,善道也。君子之言也,不下带[1]而道存焉。君子之守,修其身而天下平。人病舍其田而芸人之田——所求于人者重,而所以自任者轻。’”
【注释】
[1]不下带:古时候,人们注视人,眼光不能低于对方的腰带。在这里指的是要注意到平日常见的事情。
【译文】
孟子说:“言语虽浅却有很深的意义,这就是善言;奉行简约却广施博义,这属于善道。君子说的话,看上去是很普通的事情,里面却暗含不平凡的道理;君子的操守,能够修身养性而使天下太平。人们最大的毛病,是舍掉自己的田地去种植其他人的田地——要求别人承担重的,而自己则承担轻的。”
【解析】
孟子此篇要求人们严于律己,奉行简约而广施博义。此外,孟子还鼓励人们通过修身养性来治理天下。
十
【原文】
孟子曰:“养心莫善于寡[1]欲。其为人也寡欲,虽有不存焉者,寡矣;其为人也多欲,虽有存焉者,寡矣。”
【注释】
[1]寡:少,缺少的意思。
【译文】
孟子说:“养心性最好的办法,没有比减少自身的欲望更好的了。他的欲望少了些,即便他的善性会有所失去,那也是非常少的;如果一个人的欲望很多,即便他的善性还有所保留,那也是非常少的。”
【解析】
欲望是影响人本性的外界因素,欲望多了,就会成为欲望的奴隶,失了本心;欲望少了,则可以达到修身养性的目的。孟子的这一观点和老子的“见素抱朴,少私寡欲”颇为相似。不过,孟子在寡欲方面并没有老子执行得那么彻底(老子已到禁欲的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