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百度贴吧看到个帖子:一对约40岁的夫妻,女儿已16岁,他们想要二孩,但是女儿强烈反对,以离家出走,不读书为要挟,要母亲打掉胎儿。
这种讨论帖早在二孩政策开放初就频频出现,时至今日,这话题仍旧引发众人褒贬不一,叫骂互怼。其中,我看到一条:“反正我绝对不会同意父母生二胎。”(原句表达上可能有出入)我点了回复,于是开启了两个年龄层,两种世界观的对话。
留言来自一个23岁的男孩。这个年龄的孩子,很稚嫩,和他说两句话就能判断出性别和年龄段,当然具体年龄是他告诉我的。
他觉得在普通条件的家庭里,生二孩或多或少都会影响大孩将来的发展。所以作为家里的独子,他坚决反对父母再生一个。他说,7岁的时候,他爸和他讨论过再要个弟弟妹妹的事情。当时他不接受,并威胁父母:如果他们真的再生一个孩子,他也一定会在18岁前把二孩弄死。之后,他父母衡量了自身的经济情况和培养孩子的压力,,最终放弃了再要孩子的打算。他还说,如果家里再有孩子,父母估计就不会给他付房贷的首付了。同时他又声称自己月薪6500元,不能算啃老族,甚至认为自己是足够孝顺的。
这些冷酷自私、自相矛盾的话……该说是太年轻不懂事吗?听了他描述童年的行为,我真看不出来他哪里孝顺。
但是,有着相同想法的孩子——有些已经不是孩子,并不在少数。究其原因,还得回归到家庭教育和社会环境的影响。说实话,父母那辈和我们大多不知道如何教育孩子,才会教养出如此自私,并以此为荣的孩子。可这不完全是孩子的问题,父母也该负一半的责任。以上事件里的父母就是最好的例子。除了幼稚、中二,缺乏责任感,所作所为不能称作成年人的23岁青年。她在挥霍着,父母的爱。把孩子养到16岁,却被离家出走和不上学威胁的父母,是否应该自我反省下?
另一个角度看,这对父母其实也纠结于是否要二孩。他们首先考虑的是家庭条件,所以他们的生育的意愿比不过生活质量的追求。然而这并没错,意识到自己经济状况的不足,进一步心生胆怯是理性的表现。只是这个时候,刚好他们的孩子反对,就顺势拉过来背锅了。
“大孩反对父母要二孩”,这样的新闻不绝于耳,不能不说是我们家庭教育的失败。因为基本国策“只生一个好”,让父母把独生子女宠上天。如今二孩放开,在溺爱中长大的孩子,难道还能指望他们突然觉悟要与人分享、友爱弟妹吗?
在华东地区生活的时候,很难见到“什么都压不倒”的生育意愿。来到广东,却是另一番景象。有个潮汕的朋友家里八兄弟姐妹,他自己排行老五,结婚五年已经生了三个孩子。另一个朋友,做了潮汕媳妇。她老公的哥哥嫂子没有工作,全靠父母接济,但也有三个孩子。这还不是个别的例子,而是他们的风俗:一定要有儿子,多子多福。
在贴吧里讨论的时候,也有围观者。三十岁往上走的都赞同我。估计只有孩子气的人才会觉得家里只有一个好吧。且不说赡养老人的问题,就是日常的亲朋往来,也是多一个人多一个主意。
有数据显示(来自美国的数据),成就不凡的人,大多都来自有四个左右兄弟姐妹的家庭。这样的成长环境,使得孩子进入社会之前,就学会了与人相处。“相爱相杀”,合作能力和资源“抢夺”能力可以在多子女的家庭得到培养。对于父母也是利大于弊,多子女家庭的父母不会把过多的压力放在一个孩子身上,对待别人的孩子也有更平和公正的态度。
现在流行的一句话:不要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但是孩子的起跑线就是父母自己。同样,不要怪孩子不能接受二孩,孩子有极端情绪,是父母或者亲近的人给他灌输了二孩生来就只是占用他的资源,抢夺父母的爱等负面观点。却极少告诉他,多一个兄弟姐妹,童年会增加多少温暖,多少乐趣。
想要二孩,怀孕前,家长就要开展与大孩的沟通工作,让他明白其中的缘由,并培养大孩的爱心、学会分享。让大孩明白家里多一个孩子,他就有个小伙伴,童年会更加快乐。尽管新生儿需要更多的关注,父母也绝不能忽略这时期大孩的需要。无论是情感上、行动上都别忘了记爱护大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