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中人们经常使用一些俗语,那是通俗易懂广泛流行,并且定型的语句,能够简洁明了、准确清晰地表达;同时还具有形象生动朗朗上口易学易记等特点,而被人们经常使用。比如三个诸葛亮顶个臭皮匠((•̀⌄•́))、人不知鬼不觉之类的。
好的俗语,包含着对生活的真知灼见,是生活经验的概括和总结,因其约定俗成而为人们所喜闻乐见。然而也有一些有悖常理,有悖生活常识的俗语,人们还在使用,那是因为完全忽略了这些俗语本身的性质。我觉得是时候来说一说这样的俗语了。
1.我走过的桥比你走过的路还多
这是一句很牛逼的话,常常发自老者——年龄老、心理状态、资格老者之口,以教训年轻人。事情做得对错,与年龄并无正相关,但那些“老者”们教训指导别人时为了掩饰心虚,就故意把年龄跟做事扯到一起,它们之间本来没有一毛钱关系。似乎”走过的桥比你走的路都多“是一剂包治百病的灵丹妙药。
如果走过的桥多,就一定能给人政治智慧管理能力,那各国家的最高领导都应该是他们国家的长寿者。事实上呢?法国新当选总统才39岁……
2.一个巴掌拍不响
这句俗语源自何处,已经无从考证,但第一次说的人一定是个儒者,太过中庸了。甩响指是不是一个巴掌?一个巴掌拍打到牛皮鼓上,响不响?拍马屁,用得着两手吗?第一个讲一个巴掌拍不响的人,一定是当时遇到非常棘手的问题,作为仲裁者不知道怎么办,于是各打五十大板,息事宁人,以此遮掩其处理无能的事实。表面上看谁都没吃亏,实际上,这种处理方式只是把地表的草薅掉,地下漫延的草根还在,问题还可能继续发酵。
你想想,校园欺凌事件何其多,如果也是以“一个巴掌拍不响”的思路去处理,会是什么结果?必然是保护了欺凌施行者,打击了被欺凌者。这本身就是向恶低头。
3.机会面前人人平等
机会面前人人平等?你觉得可能吗?那是纯粹的扯蛋,从来都没有过的!春秋祁黄羊的外举不避仇内举不避子;到宋代苏麟近水楼台先得月,向阳花木易为春;从工人阶级领导一切,到干部四化外加领导说话,哪一个会给你平等机会?所谓的机会面前人人平等不过上位者对失败者廉价安慰,也是忽悠下位者们的有力借口、谎言和工具。
所谓机会:就是给予具有某些掌握资源者的选择和回报。公司招聘账务部长一名:学历硕士以上(副总的儿子刚好)——多数人败在此处;要求能用英语日语交流(副总的儿子又刚好)——所剩无几;从事本专业要6年以上(副总的儿子又恰巧刚好)——还有几个呢?如果再加上年龄、户口之类的条件,你想到结果了吗?
换个说法,你跟市长的孩子竞争同一个岗位,机会就在那儿摆着,只是当你们都站在机会面前的时候,会平等吗?
4.大河有水小河满,大河没水小河干
这是一个违背科学常识的恶俗语。
小河存在是大河存在的前提,如果大河没有水,那是因为干旱切断了它的支流——小河,才导致大河没有水。而不是因为大河没水,小河才干涸。
实际上,世界上任何物质的存在都有一个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的过程。大到宇宙爆发于奇点,小到地球上一株植物的生长过程。
老人都是有小孩成长起来的。没有小孩成长这个前提,哪来变成老人的这个结果?
所谓的[大河有水小河满,大河没水小河干],颠倒了因果——小河是大河存在的因;大河是小河存在的果;
另外这句话还颠倒了本末——小河虽小,它却如树干的根须,是树木存在的前提;如果没有树的根须还会有树木本身吗?
之所以宣传大河有水小河满,是因为特定时代的需要。
强调一大二公的时代,要人们放弃对个人存在的追求——成为螺丝钉或一块砖,可以随意弃置;放弃对个人财富的追求——均贫富,一样穷,然后增加政权积累;放弃对自我价值的追求——个性泯灭,从而成为乌合之众。这样就可以把个人作为集体的一个部分而泯灭其个性,去掉其存在感价值感。最终成为巨大的机器的一个零配件,在任何时候任何条件下可以随便使用。
这句话的意思非常明确,就是要让人产生“离开你,我们谁也不能活”这样的观念。于是人更容易服从,在这样的环境之下,不管谁自称是他们的主子,他们都会本能地表示臣服。
5.大海航行靠舵手
任何一个族群都会有领袖,任何一个民族也都不缺乏领袖。越是领袖英明伟大的时代,也越是民众卑微渺小的时代。
从波利尼西亚人乘着木筏,散布于太平洋的诸多海岛,从郑和下西洋,从哥伦布发现新大陆,航海业就在不断的发展。一直没有人强调舵手的重要。只有在纳粹和前苏联还有那个火红时代才如此强调。
宣传舵手,也就是在宣传领袖的作用。因为在那样一个群体之下,是必须有领袖存在的。实际上大海里航行,没有船体能行吗?没有动力能行吗?没有充足的补给能行吗?没有对船体的操控能行吗?没有天文航海知识能行吗?如果细数,还可以分出更多。
缺少了以上诸多条件当中的任何一个,都意味着大海航行难以顺利完成。舵手能一个人去航海吗?舵手,只是航海成功诸多要素当中的一个要素而已。
舵手愈是重要的时候,便越是一个民族灾难重重的时候。(未完待续)
天长水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