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重声明:文章系原创首发,文责自负)
近日在看中岛敦的中短篇小说集《山月记》。
看完短篇小说《山月记》之后,是《名人传》。讲纪昌学射的寓言故事,不过这并不是今天的主角,令我心生感慨的是《悟净出世》与《悟净叹异》。
对,就是沙悟净,提起沙悟净,我的刻板印象立即出现:憨厚老实的和尚。不过《悟净出世》的悟净并非如此。作者中岛敦,借悟净其人,向世人讲述他关于自我意义的探寻。
悟净出世
悟净悟不出自我的意义,觉得自己是生病。于是打算遍访流沙河里所有的贤者,名医,占星师等,解答自己的疑惑。
这些名人里,有本身就是《西游记》里的人物,有作者编的妖怪,还有我国古代的先贤。
这一篇的信息量太多,我无法一一概括这些名人的思想,只能挑选我觉得深有感触的说法分享。
悟净拜访的第一个人,是幻术大师黑卵道人,住在斜月三星洞。很眼熟的名字吧?中岛敦好能编,灵台山菩提祖师(孙悟空师)洞府,被他挪过来用。
我倾向于作者想用“斜月三星”来表示修心,黑卵道长及其弟子只注重实用法术学习,沽名钓誉之辈,没有人和悟净探讨思想。这不正是我吗?读书时不求知只重分数,只求日后有个好工作,心思烦躁,急功近利。
继续看下去,我被坐忘先生的回答逗乐。
老不吃饭觉得饿,到了冬天觉得冷。你,就是这么个玩意儿。
这说法有趣又贴切,我再次想起《山月记》这本中短篇小说集的简介,专治文艺青年纠结虚无症。是啊,饥餐渴饮困觉,这就是人的本能。
而一切思考,基本都建立在人的物质需求已经得到满足,开始追求精神需求。俗称,吃饱撑着没事干,胡思乱想。我是什么?这种想法,十多岁学习压力不大时有过,但很快就被学业压力冲散,直到如今没工作,我又开始精神内耗,我到底想要什么?
贪吃鲇鱼精的回答是这样的——
一味地去忧虑遥远的将来,则眼前必有忧患。所谓达人,是不去登高望远的。
说完他一把捉住从眼前游过的鲤鱼吃掉,以行动说明活在当下。
是啊,想得再多,却不去行动,又有什么用呢?只能看着机会从眼前溜走。这并非是说思考不重要,而是减少盲目的思考,降低精神内耗,撸起袖子就是干。
还有我国传说中的先贤,帝舜之师蒲衣子。他与弟子们探索大自然,亲近与感受大自然,其中有一单纯至极的弟子溶于水中?好吧,是我心中杂念太多,无法专注地享受自然。
当然,我其实也有专注的时候,例如我现在,就在蚊群的干扰声中码字,全凭我对写作的热爱,以及滔滔不绝的表达欲,压制住这烦躁的环境。
接下来拜访的是《西游记》的水中妖怪,斑衣鳜婆。这一位平生所愿,唯极尽肉欲之欢也。
人生苦短,及其行乐。想追的梦要尽快追,活着,只为自己,不为别人。世俗的看法又有多大用处呢?可惜,我还不能看淡这一切,俗人也。
悟净寻访很多人,可圣贤们的说法可谓是千差万别,悟净简直不知道该相信哪个才好。接下来悟净的感觉,变得没分量了,一阵风就能吹跑。尽管外表被涂了许多花样,可内里却空空如也。
是啊,最近我阅读大量的创意写作书系,一个作者一种说法,塞满脑子,我却连笔都不会动,只能摒弃一切杂念,放弃技巧,写自己心中的文字。
可是,我阅读书籍,学习技巧是为了提高写作能力,可如今这些书籍成为阻碍,我该怎么办呢?
这一刻,我和悟净拥有同样的痛苦。
这一切,在女偊氏那里稍有领悟,拥有明确目标并为之付出努力的人是幸福的。心怀自卑,目标模糊,无法坚定前行的人是痛苦的。
而这一切,似乎又绕回《山月记》。
我深怕自己本非美玉,故而不敢加以刻苦琢磨,却又半信自己是块美玉,故又不肯庸庸碌碌,与瓦砾为伍。
患得患失却有优柔寡断,刚开始努力,就担心努力得不到回报,于是想放弃,但躺又躺不平,卷又卷不动,最终只能陷入精神内耗。
我只是一俗子,而悟净也无法幡然醒悟。只能尝试着,别胡思乱想,想到就去做,别轻易放弃,脱虚务实。
用王阳明的话来说,知者行之始,行者知之成。
这篇小说的最后,悟净得到菩萨的指点,跟随师父唐僧,大师兄孙悟空,二师兄猪悟能去西天取经,能学到更多知识。
悟净的毛病依旧未改掉,依旧会胡思乱想,自言自语。
悟净叹异
《悟净出世》以第三人称叙述悟净探寻自我的过程,与之不同的是,《悟净叹异》以第一人称叙述,悟净对于这一场西游之旅的看法,从旁观者的角度,评价师父,大师兄,二师兄。
以悟净的角度,我感受到中岛敦对《西游记》的解读之精妙,也敬佩于他选择的切入点,悟净。
把取经四人团中,最容易被忽略的悟净拎出来,从原著他的性格出发,塑造岀一位性格鲜明的角色。
未读《山月记》之前,得知这本小说集是旧酒装新瓶时,我还担心中岛敦对于中华文化的解读,或许会像我踩雷多次的同人一样,人物与原著不符。
《悟净叹异》里,悟空的性格,也十分贴近我的想象。纯洁无邪,勇敢无畏的齐天大圣,一位永远的奋斗者。
只要立下一个目标,他心中就只有这个目标,坚定地走下去。他大闹天宫时,从未考虑过失败这个问题,坚定信念,不怕一切困难,失败也不曾打倒他。
五百年后,齐天大圣还是那个齐天大圣,固然在受到挫折后成熟,却依旧信念坚定,一心朝目标奋斗。
传统也好,世间的名望也罢,在他面前都毫无权威可言。
自由,反叛,独立,坚定,几乎我倾羡的品格,在他身上都得到最完美地体现。
很多人都想成为孙悟空,但我做不到。想一想孙悟空的经历,漂泊跨洲学本事,由于见识浅被天宫诓做弼马温,大闹天宫被投入八卦炉煅烧,被压在五行山下五百年。如此雕琢打磨,又有几人不被中途压垮,依旧信念坚定?
中岛敦对于悟能的解读,则有些颠覆我的印象。好吃懒做,何尝不是一种享受当下,以及热爱生活?
或许在大多数人的印象中,唐僧最让人印象深刻的就那句“悟空救我”,但别忘记,自始至终,他都没有放弃去西天取经的想法。
并不是每个人都有能力解决问题,但至少遇到困难与挫折,需要永不言弃的精神。
沙悟净是作者,也是我们。追寻自我的意义,却听取一大堆权威说法后大脑空空。最后在行动中找到自己。
最后,阅读的意义是什么?于我而言,是拓宽眼界,提升认知,思考并解决当下遇到的问题。
回到最初,书籍或许不能给我答案,但能指引我更好地思考并行动。知者行之始,行者知之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