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时,是治愈,常常,是帮助,总是,去安慰。
To Cure Sometimes,To Relieve Often,To Comfort Always.
——特鲁多
1不会遗失的泪
“我姐姐说,你是最优秀的护士。”一个患者的儿子平静地说出了这么一句话。
我不自觉嘴角上扬,随即又带着些苦涩。
病床上的这位老奶奶即将告别她长达一个世纪的生命。生病前身体特别好,能吃、能喝、能抽。顿顿不离酒,烟不离手。这次发病,脑出血,跟她的生活习惯、饮食习惯有着必然的联系。从入院那天起,就是一个昏迷的状态。上胃管、尿管,体温一直不降,中枢性高热,一般的降烧药、物理降温都不适用,只能用冰毯机持续控温。
奶奶全身肿,长期卧床,营养不良,儿女都希望老人可以安然地、没有痛苦地离去。所以,他们拒绝给老人气管插管等等一切损伤性操作。幸好,老人儿女多,白天,黑夜,不间断地三三两两轮班有人照顾着。
这天,老人可能抗不过去了,生命体征一直很不稳定,血氧很低,血压也逐渐下降,心率杂乱,呼吸出现了间断,间断时间越来越长。一边观察着老人的生命体征变化,一边脑袋里头在想,这么一个真实的生命即将陨落,越想越觉得无力。拿着指脉氧夹,夹在一个又一个手指上,不停地揉搓那肿胀的手,企图能在心电监护仪上看到一个满意的数值。正当这时,老人其中的一个儿子对我讲了那句我不知道如何回应的话。她姐姐,也就是老人的大女儿,几乎一整天都待在病床前,除了偶时回去给老人带点流食。她为人和善,和而可亲,说话很有礼貌的一个人。能得到她的赞赏,我是特别开心的。
刚开始我有些欣慰,紧接着却被无尽的无能为力感包围,莫名的,眼角温热湿润,我回过头,面对着墙壁那侧,尽量不让们们看见我的脸、读出我的情绪,我怕,怕.......哽咽的喉咙里再也发不出一个音,我借故走出了那个房间。
生离死别,我知道,大家都知道,每个人都必然是要经历的。但是当它真实的发生在你的生活里,真真切切地摆在你的眼前时,难免,还是会有无法言语的悲伤,因为它太残酷了,也太真实了,一时间难以接受你那最亲近的人的离开,第二天,往后你将再也看不见他了......所以,无论你在临床待了多久,见过多少类似的患者,你都无法对这份鲜活生命失去那份最真实、最原始的情感,这也不难去理解已经在临床上待了十几年,经历过过风风雨雨的娟姐在面对那些因病逝去的患者的那种不自主的落泪了。
人的定数。其实,或许,我们这代人更能接受这方面的各种预见。之前在朋友圈里看到一个同学发了一张溪水的图片,附文:“如果可以,请把我的骨灰洒向大海。”也不知道他是从哪里摘录过来的。
我戏谑的评论:“不可以,此溪汇流大海漫漫长路,况且都是礁石。”
言下之意是想说,还这么年轻,怎么就想到那么远去了。想灰撒大海,还早嘞!
如果被老一辈看见,那不是又该:呸呸呸,小孩子家家又胡说八道了。
但是,明天的事,谁又能预见的了呢?珍惜当下拥有的,珍惜健康的身躯,珍惜身边微笑的人们。
2信任
在这行不知不觉,已经是第三个年头了,这三年,见过形形色色的很多病人,特别是在急诊这个大杂烩的一线科室,病种很多,呼吸道疾病、循环系统、内分泌系统,消化道疾病、泌尿系统疾病,骨折,外伤等等,急性慢性病都有,无论他们在社会上、家庭中扮演者什么角色,在医院,在疾病面前,他们都是一个个单独的个体,他们脆弱,以及面对陌生的环境,他们需要帮助、需要被关注,而我们可能一个简简单单的微笑,一句不经意的问候,都会给他们带去可以缓解病痛的温暖。
还记得在一次面试中,面试官问我,在整个临床实习阶段,你最大的收获是什么,或者说,你是如何同患者相处的。
我在脑海里回想,突然想起刚下临床学打针的时候,那是一个EMR(内镜下息肉切除术)术后的患者,下午输液时间,轮到这个患者时,我发现她手上的留置针刚好有点渗血,我就提议说帮她拔了,她同意了。我将视线转向身后的带教老师,请求指示。带教老师看看我,给了我一个“加油,你可以的”点头微笑。
我后悔当时没有好好看看她血管就做决定,她的血管很难打,一是瘦,二是经常打针,可以注射的部位血管都已经破坏了。怎么办?针都拔了,硬着头皮上呗。瞎子摸象地打了第一针,没打到。我用没有底气的口语向阿姨道歉,阿姨知道我是实习生,但她并没有生气,反而鼓励我说,没关系,不都是有第一次的吗?带教老师在旁边带着鼓励的口吻说:“这小姑娘平时的打针技术还是很不错的。”
第二针,我很小心翼翼,摸到血管后,我反复确定位置,是在手腕上方五公分的地方,但是,当我进针后,血管滑掉了,看不到回血的我特别紧张,一是感觉辜负了老师和阿姨的期望,二是,觉得自己真没用,没办法,第二针还是华丽丽的失败了。我想,我应该让老师来打。我再次向没有脾气的阿姨道歉:“真对不起,要不让我老师给您打针,不好意思,给您扎两针都没扎到。”正当我嘱咐好她按压针孔处起身求助老师时,阿姨叫住了我:“还没打上针,就准备走了?没事,阿姨让你打,给你练手”她的脸上没有丝毫的不悦感,反而让我感受到人与人之间的那种信任。
所以,我带着这份信任,打第三针,再次扎上压脉带,摸到血管后,我用棉签杆在上面做了一个小小的标记,屏气、进针......在见到回血的那一刻,突如其来的成就感涌上心头。
我想,同患者的相处应该是以朋友的方式交流,给予双方足够的尊重,你的态度对患者的情绪会有一个直接的影响,你给她温暖,回馈给你的是满满的信任和理解。
在临床工作中,经常会接收到很多温暖,很多正能量的东西,激励着自己前行,更重要的是在患者身上学会了感恩。有幸,今天,我依旧可以四肢健全的站在拥挤的人群中,和他们微笑地交流着。
我希望,所有的我们,都能保持着那份初心,继续前行,用最初的那份热情奉献给这个可爱的岗位。为我是一线人而自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