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长莺飞二月天,
拂堤杨柳醉春烟。
儿童散学归来早,
忙趁东风放纸鸢。
高鼎,字象一、拙吾,浙江杭州人,清代后期诗人。高鼎生活在鸦片战争之后,大约在咸丰年间,其人无甚事迹,有关他的生平及创作情况历史上记录下来的很少,著《拙吾诗稿》等。他的这首《村居》是一首归隐诗。在草长莺飞的早春二月,受到田园氛围感染的诗人有感于春天的来临,用欢快明畅,动静相宜的笔触,勾勒出一幅早春二月生机勃勃的村居美景。全诗不仅充满乡间野趣,而且尽显春天里的诗情与画意。
首先“草长莺飞二月天”化用了梁朝文学家丘迟《与陈伯之书》的句子“暮春三月,江南草长,杂花生树,群莺乱飞”,仅将“三月”按诗作时间的需要改成了“二月”,因二、三月的风景原本很是相似的。诗人将丘迟所描写的那个优美的境界挪了过来,浓缩成七个字,合于眼前早春风光,用典妙于点化,遣词熔铸精到。
次句“拂堤杨柳醉春烟”写长堤垂柳。成行的杨柳在堤岸上摇荡飘拂,它的修长柔美的枝条低低垂下,已经掠到堤岸了。从远处望去,浓密的杨柳,仿佛笼上了一层淡淡的烟霭,是那么轻柔凄迷,骀荡多姿。句中的“醉”字,即是在摹写柳枝因风舞弄的纤柔状态,也不妨看作是诗人自身对这浓郁春意的心理感受。这两句的风景刻画,看似随手拈来,不费气力,实际上却很是凝练概括。尽管诗中出现的仅是青草长、黄莺飞、杨柳春烟这些简单的事物,然而读来却使人似乎看到了一个生机蓬勃的春的世界,嗅到了花香袭人的春的气息。这种对自然景色的细腻描绘,让我们深刻感受到了乡村浓郁的春天气息和宁静。
后两句“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写人物的活动,让我看到了乡村孩子们放学后的欢乐时光。孩童们放学后,迅速跑回家,趁着春风,放起了风筝。如果说记忆如同汪洋,那么童年永远是那朵最激荡的浪花。因为,它让春天增加了几分朝气和希望。这里的“纸鸢”即风筝。相传最早被用于军事通讯,春秋时期的墨翟刻木为鸟状,后来鲁班改用竹条。东汉蔡伦改进造纸术,普遍用细竹条扎成鸟、兽等形,再用纸(后来用纱绢)粘在表面,引线乘风而上,故称之为“纸鸢”。孩子们趁着东风的力量,放飞着自己制作的风筝,享受着春天的美好。作者通过描绘春天的美景和儿童放风筝的情景,表达了对生活的热爱和对自然的敬畏。这种情感感染力极强,让读者在欣赏诗歌的同时也能够思考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关系。
总的来说,《村居》是一首充满生机和活力的田园诗。全诗用语简洁明快、通俗晓畅,明白如话,读之让人心旷神怡。作者将“景、人、事”巧妙地融合在一起,绘就了一幅恬淡美丽的山居早春图。或许,这样一首充满童趣的小诗,在我国洋洋大观2000多年的诗坛上难获过多的关注,但论到陶冶人情操的意义与价值,却也不在许多鸿篇巨制之下的,值得我们更多的关注和欣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