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两类好奇心
1.消遣性好奇
对一切新奇事物着迷,称为消遣性好奇。它表现为无止境的喜新厌旧。
消遣性好奇激励人们去发现新事物,让人视野更宽,但它的缺点是:让人在走马观花中浪费精力和时间。
2.认识性好奇
更深入、更有序和更努力地探寻知识,称为认识性好奇。
对个人来说,认识性好奇是快乐的源泉,为心灵提供养分。对组织和国家而言,它激发创造力,引发创新,使好奇心产生真正的价值。
二、好奇心的原理
1.好奇心是一把双刃剑
一方面,未受控制的好奇心容易导致冲动,具有危险性。比如,它驱使孩子偷食香烟,让人点击未知链接。另一方面,它能带来专业知识的积累。比如,它让我们读完一本书,学习一门语言。
2.好奇心给人愉悦感
研究显示,那些激起人们好奇心的问题会刺激大脑中的尾状核。而尾状核里密布着传递多巴胺的神经元。多巴胺这种化学物质,能使人产生愉悦感。也就是说,好奇心能给人愉悦感。
3.儿童的好奇心离不开父母的参与
在孩子会说话之前,他们是用手指来问问题的。而他们认为“指”的作用是什么,则取决于成年人的反应。
有关研究表明,如果孩子拿到了所指的东西,他们就知道“指”的动作,是得到东西。如果他们听到了所指东西的名字,他们就知道“指”的动作,是一种获取信息的方式。如果他们发出信号后,没有收到任何反馈,那么他们将不会再有“指”的动作。
一个成年人的行为表现,会影响孩子的好奇心。所以,作为孩子最亲近的父母,孩子的好奇心离不开他们的参与。
4.好奇心来自于信息的缺口
心理学家及经济学家乔治·罗文斯坦说,好奇是人对信息缺口作出的一种反应。他认为,信息的缺口,让人意识到自己的无知,从而刺激他们的好奇心。这样,他们就会产生对学习的渴望。
5.探索奥秘,能激发长久的好奇
相比奥秘,谜题是有确切答案的。它是有序的,有起点,也有终点。谜题引发的好奇,随着缺失的信息被找到后,就不存在了。
而奥秘,不及谜题直观,它往往没有明确的答案。比如电影《了不起的盖茨比》,里面的主人公是一个怎样的人?那道绿光有什么用意?这让观众一遍遍回味故事,使他们一直心怀好奇地思考。
奥秘具有更大的挑战性,也更持久。它让人持续专注于未知,从而激发长久的好奇心。
6.网络挤压好奇心
互联网高速发展的当下,网络有效填补了我们的信息缺口,也挤压了我们的好奇心。答案太容易获得,导致好奇心还没来得及扎根就消失了。结果,我们的认识能力逐渐衰退。
比起网络搜索,查阅书籍或者咨询专家要更困难、要耗时更多。但正因如此,我们才能学得更多,更深入。因为要理解和记住的东西越困难,人的大脑就会越活跃。
7.好奇心的两大阻碍
好奇心的两大阻碍,一是过分自信,二是妄自菲薄。
过分自信,也可以理解为“无知而快乐效应”。它让人以为自己知道事物的答案,从而不再对其他可能产生好奇。
心理学家证明,人们在生活中的许多方面,都存在过分自信效应。比如,大部分人都认为,无论开车还是教育小孩,自己的水平都优于平均值。
和过分自信一样,妄自菲薄同样会削弱好奇心。妄自菲薄者,常有焦虑感和不确定感。
心理学家托德·卡什丹说,焦虑和好奇是两个反向系统。作者认为,恐惧会杀死好奇心。好奇心需要一种不确定性来激发,可是如果过于不确定,它又会被禁锢。
摘自(好奇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