静静地躺在床上,细思前段时间的压抑愤懑,总是觉得自己过的压抑不幸福,不断得想逃离当下的生活,出走他乡,看看祖国的大好河山,释放内心的压抑!
想去广西,希望北海道的波涛能开阔烦闷的心胸!
想去丽江,希望玉龙雪山的冰雪能净化浮躁的内心!
想去西藏,希望布达拉宫的钟声能洗涤沉重的心灵!
可哪儿也没去。
即使内心压抑,可我还是清醒的意识到借由一两次旅行来逃离生活的不如意,让自己变得幸福是不切实际的,每个人都是自己幸福的创造者,旅行带来的疗效是暂时的,仅限于你在旅行的当下,如果我们本身不具备幸福的能力,当旅行结束,回到原来的生活,倒了的台灯依然在地上躺着,过年买的蔷薇已经凋零在花盆里,书柜已是满满一层的灰,什么也没有改变,问题仍然没有解决,生活还是一地鸡毛。
由此可见逃避是无用的,谁叫人生就是一个不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呢?
过去,现在,未来,男女老少,健康的,残疾的,任何一个时空里的每一个你我他都无一例外的希望自己可以过得幸福。
可现实是现在的主流价值观只问我们工资多少,买房没有,买车没有,存款有没有,从不问我们过得幸不幸福,所以大部分的人都觉得自己过得不幸福,因为我们不够富有,如果有了足够的钱,可以买房买车,达到主流价值观的标准我们应该就幸福了。
还记得你上次涨工资的时候吗?开心的带着家人大吃了一顿之后,以前买200一双的鞋觉得蛮好,脏了立马擦干净,现在得买400一双的了,不然怎么对得起这一个月的辛勤付出跟刚涨的工资呢?消费欲望的增长通常低于个人收入的增长,工资涨了一段时间后,钱还是不够用,经常捉襟见肘,对生活还是不太满意,琢磨着领导是不是又该给我们涨工资了呢?
其实个人收入的提高并不会使个人的主观幸福感同步提高,金钱在解决了生活必需品之后对个人幸福感的影响只是短时间的。
所以抛开物质追求,设定生活目标,不要专注于自己没有的东西,而是要专注于使自己产生满足感的东西,可以是每天跟父母的电话,每周一束的鲜花,每半月一次的大扫除,每月一次的朋友聚会,稳固的夫妻关系等,都会让我们更容易感到满足跟幸福。
英国哲学家罗素说“乞丐不会嫉妒百万富翁,却会嫉妒其他混得比较好的乞丐”
社会比较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我们的幸福感,跟比我们优秀的人进行比较,通常会产生消极沮丧的情绪,而跟不如我们的人做比较则容易产生积极乐观的情绪。
可你在桥上看风景,看风景的人在桥下看你。无论我们处于何种阶层,都有比我们更优秀的人,站在金字塔顶端的人屈指可数,即便是站在金字塔顶的人,说不定正在体验自己的孩子问题带来的贫困。
如果我们都是单纯的希望自己幸福,那这是很容易的事,但是我们经常想要比别人幸福,这就非常困难了,因为我们确信,别人比我们更幸福。
所以抛弃恐惧和无聊的比较,投入到自己热爱的工作中去吧。工作带给人的满足感是无与伦比的。
每个人都有机会生活的幸福,但这种机会不是随机分配的,很大程度上是自己创造的结果。
现在的我,越来越喜欢做蛋糕,做蛋糕对我来说是一种享受,而不是工作,给自己规定了每天必须达成的营业额,看着每天的完成度,喜悦不言而喻,如果时间足够充裕,来一场瑜伽也是好的,在瑜伽的一招一式,一呼一吸间释放所有的疲劳,吸收能量,爱笑的老师,乐观的伽友总是能感染我不自觉的微笑。
最期待每天晚上的阅读时间,夜幕降临,四周寂静,放下窗帘,于书桌上拉上一盏简约风的台灯,观沈复陈芸的生活情趣,对话王小波周国平,看古代东西方的思想碰撞...幸福感在宁静的氛围中蔓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