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自己,是我们一生的修行

记得以前学生时代,每次有男生和我表白的时候,我的回应一般都是:“噢,好,我知道了。那么,然后呢?”

结果他们就会觉得有点吃惊,惊讶为什么我竟然是这个反应?甚至有人直接问,你为什么如此冷静,好出乎意外。

哈哈,如果不这样,那么又该如何呢?是应该害羞,还是应该感动的不行?于是,他们奇怪的反应就引发了我对性格和人格的思考。

《头文字D》里有句台词:“人最重要的是找到自己的世界,只要找到自己的世界,人生才有意义,拓海,我觉得赛车才是真正属于你的世界”。

性格是一个人外在的呈现,是可被看见的情绪、语言和行为,通常我们理解为性格,比如描绘一个人内向和外向,情绪暴躁和稳定,做事细心和马虎等等,这些元素确实能决定一个人的命运。

但是真正能决定一个人命运还有更深层的东西,那就是人格。你喜欢我,那是你人格的反应;而我怎么回应,是我人格的反应。你再喜欢我,都不应该以你的课题来框住我的课题。

人生之束缚往往来自人际关系的课题不分,如果彼此纠结,就很容易就会出现各种矛盾状况,而如果课题分离,就会少了很多烦恼。

爱情中,如果你爱他,那是你的课题,不能够以你爱他,来要求对方“应该”要怎么样,不能用你的爱来让对方臣服于你。

生活中,你不能要求他不能有自己的情绪,不能随意扔臭袜子。他爱你是他的课题,他怎么做也是他的课题,如果双方想要过得更好,自然是互相协商的结果。

父母对孩子的爱也是一样。

虽然父母对孩子倾注了很多爱,然后很多事情都希望按照自己的意思来做。

小的时候逼孩子吃苹果、鸡蛋,说那是有营养。事实是很多孩子不是不爱吃,而是因为父母的强迫,产生了逆反情绪。

而长大后,父母又催孩子找稳定的工作,催结不错的婚、生了不起的娃。

但父母对孩子的爱是父母的课题,孩子怎么做却是孩子的课题。基于互相谅解会相处得更很好;双方如果文不对题,反而会造成许多狭隘。

九型人格的理论里,人格是一个人的心智模式,这是操控情绪、语言、行为的看不见的手,这只手也是可以被看见的,需要我们深入潜意识,而如何深入潜意识,就需要持续的学习、自省与空间。

这一点其实挺感谢我爸妈的,从来没有逼我考第一没有逼我做很多事情,不自觉中给了我很多自由。说白了,对我就是放养,但我也没有让两人愁容满面,而是以我为荣。

反观做不到课题分离的父母,却那么容易得就养出了巨婴。很多本是孩子自己独立完成的事,父母也都包办了,不知觉中孩子的课题都变成了父母的课题……

路漫漫其修远兮,《头文字D》那些话归纳成一句就是:这世上只有一种成功,就是用你喜欢的方式度过一生”。

挣脱他人的束缚,抛却外界的桎梏,一个足够勇敢的人,才配拥有属于自己的人生。

记得老公向我表白时,他是在朋友的帮助下鼓足勇气才向我表白的。虽然我已经中意他许久了,但我依然假装不认识他,只是“哼”了一声╭(╯^╰)╮

结果他却依然腼腆得说:我很喜欢你的这声哼~

然后,就轮我解答我的课题了。

然后,你说呢?

所以,做自己,是我们一生的修行!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