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们常说:经常读书的人,书一放下,就以美好的气质出现,举手投足间充满着自信与从容。到了而立之年,不是表面上的成家立业生孩子。我该立的,是成熟的思维模式,是独立的思考能力。我该为自己的“容貌”负责,读书就是门槛最低的修容方式,行动就是最好的美颜相机。什么是觉醒?我大致认为觉醒就是自我认知如何成为更好的自己的一个自律过程。而坚持阅读的输入和思考写作的输出,就能足不出户让今天的自己优于昨天。
其实我每天都在积极的工作与生活,在学校里忙着教学与班主任工作,回到家中忙着带孩子,但是这样忙碌的日子其实很迷茫,没有了自我呼吸的自由。这样的日子似乎每天都可以复制粘贴,一眼望穿十年后的样子,多么恐怖!如何在如此重负的生活下,让阳光透进心田?我想自由阅读就是那缕阳光,阅读就是琐碎日常保持清醒的一剂良药。如何阅读?《认知觉醒》给出了具体的建议。
阅读前,选书是关键。我家里买了许多书,许多书的来源是通过小红书各大博主推荐的必读清单购买。这其中不乏有好书,但偶尔也会有踩雷的情况:不适合自己内在知识构建的书目。这样的书阅读起来味同嚼蜡,很难推进就更不说收获。还有就是身边人推荐。从选书层面来书,没有考虑到自己的真实的需要,往往买回来的书读起来有信息缺口,而这些书读完就读完,然后感叹一句不过如此,也就束之高阁,当然许久之后只记得书名,在脑袋里生长出来的也就少之又少。还有就是选书过于单一,涵盖面限于自己喜欢的文学小说方面。所以根据作者经验介绍,以后选书以目前最迫切提升方面进行购买,如有关专业、心理学、教育学与教学法、班主任工作管理、人际交往等方面涉足。
选书过后,阅读中,作者提到阅读是为了改变。在阅读这本书之前,我认为一本书只要读完,读书的过程就结束了。开始,我也难理解为什么读完一本书一般老师都会要求写读后感。事实上,阅读只是整个过程的开始,阅读之后的思考、思考之后的实践比阅读本身更加重要。我之前的阅读,读的时候觉得这里好有道理、那里好有道理,读完之后就不闻不问了,然后迅速转移到下一本书中,这种满足于录入的阅读造成的一个直接后果便是,一段时间之后再去翻这本书就好像之前没有看过一样,所有的痕迹都烟消云散了。真正读好一本书,往往需要花费数倍于阅读的时间去思考和实践,并输出自己的东西——可能是一篇文章,也可能是养成一个习惯——这个过程比阅读本身要费力得多。只要紧紧盯住“改变”这个根本目标,很多阅读障碍就会立即消失。比如我们根本不用在意自己读后记住多少内容,即使整本书都记不起来了也没关系,只要有一个点、一句话触动了自己,并让自己发生了改变,这本书就没有白读。所以,面对海量的知识,根本不需要焦虑,
最后一方面文中所谓的高阶读书法。对于阅读高阶阅读,作者提出两个建议:第一个是要特别注意自己在阅读时产生的关联。如果一个知识点让你想起了其他的知识、引发了关联,一定要留意,并把它记下来。第二个是读写不分家。我现在能够理解写读后感的原因了。那就是读完一篇文章后,用自己的语言进行阅读触动点的输出。触动点,不在于多,就在于与自己内在知识结构关联后有实质意义的记录。这些记录,就是让自己内在发生改变的地方。可以形成读书笔记,也可以形成每日反思。通过这种方式,调动思维积极性,形成写作记录习惯,真的笔杆子,在日积月累中也就无形的形成了。所以,我在读完整本书后,对所见所闻的触动点都有每日复盘,突然在琐碎的生活当中寻觅到前进的动力。比如我带孩子去早教馆,墙上有句话:人生在世两件事不能等:一是孝敬父母、二是教育孩子。这句话深深的触动了,回来就记录下来,自己重新思考如何更好的对待双方父母。另一方面暑假自己带孩子,尽可能的控制不玩手机,高质量的陪伴孩子。这是这本书在阅读方面给我的启迪。以后每一本书的阅读,也许都会让自己更加有深度和温度。 “ 一个人真正的成长,从写作开始”这句话对我来说就是醍醐灌顶的启迪。坚持写作,阅读与记录,那些文字也许就是人生中最厚重的底色和最有趣的回忆。
其次是书中提到的“工”型清单法。其实,这类似于学校孩子们用的规划本,时间管理的象限管理法则。只不过这是以天为单位,大同小异。我是一个拖延症患者,“工”型清单法对我来说是一剂良药!比如在校上班,我会多次忘记学生的晨午检记录,在各种上交材料中有时候也会滞后,当然一方面的确事情比较繁多而另一方面来说最根本的是时间利用效率不高。所以我在假期在用这个方法进行个人时间管理。从学生方面来说,“工”型清单法应再次普及运用,让绝大部分孩子们彻底改变规划本流于形式、应付老师检查态度。规划,让自己更加清楚时间是怎样利用起来的。
去年9月到今年7月,每天早上6.20起床,黑色星期一正课多达7节再加2个教研,晚自习第一节后还要回家带孩子逛公园,直到孩子睡着了才可以有自己的个人空间。这样的日子可以说是咬牙坚持过来的。每一个妈妈都是钢铁侠!那样的日子忙碌充实,但是是迷茫的,每天都围着学校的孩子和家里的孩子转,那我又是谁?在每天如此雷同的生活中,我又有什么异同?如若早些接触这本书,我就算再忙再抽不开身,也会挤出时间每日阅读一点,并把每天的触动点记录下来,每日复盘,清醒地忙碌着!读完这本书的时候,我充满着力量,也在发生实实在在的改变:做摘抄,尝试着每天围绕生活中的触动点进行反思复盘写作。最怕写作的自己和最不愿写作的自己,开始突围觉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