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李白
李白25岁时离开家乡,仗剑去国,辞亲远游,开始了游历名山大川、结交海内外名流。李白高兴的时候“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不高兴的时候就“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李白潇洒自在,交友盛广。第一个就是元丹丘,他们是一起修仙的道友。第二个是孟浩然,孟浩然比李白大十一岁。第三个就是贺知章,八十三岁的贺知章和四十二岁的李白有一个令无数后人唏嘘不已的故事---金龟换酒。还有一个是杜甫,比李白小十一岁,是李白的铁杆粉丝。除了这些诗人,还有一个就是在平定安史之乱中立下赫赫战功的名将郭子仪。还有其他粉丝,魏万、汪伦,还有发小吴指南。27岁美好的爱情不期而至,他千金散尽,来到了风景优美的湖北安陆。十年光阴,姑娘撒手西归,为李白留下了两个孩子。44岁,李白终于来到了长安,却发现唐玄宗看上的仅仅是他写诗的才华,而他“安天下、济苍生”的雄心壮志根本不肯能实现。
4.杜甫
25岁的杜甫刚刚参加完科举考试,落榜了。但杜甫的心情是放荡齐赵间,裘马颇轻狂。少年时代的杜甫相当骄傲。十三世祖杜预的外号是“杜武库”,行走的百科全书。于是,青年杜甫站在泰山脚下,把手背在身后,仰望眼前这座高山。天宝三年(744),杜甫在洛阳遇到了比他大十一岁的偶像李白,他们立刻开始携手游山玩水,殊不知,两个人分开后,杜甫的悲惨人生就开始了。杜甫遭遇了历史上最荒谬的一次科举考试,宰相李林甫对唐玄宗说“野无遗贤”,一个人都没有录取。杜甫被困长安十年,父亲去世,他没有了经济来源,有时候到朋友家蹭饭,有时候要去帮别人抄书,甚至跑到山上采药来卖。十年,他终于做了一个掌管兵器库(兵曹参军)的小官,终于可以领工资养家了,结果刚到家就听到哭声,原来小儿子死了。紧接着就是安史之乱,杜甫被叛军抓了壮丁,偷偷跑了出来,历尽艰辛投奔新皇帝唐肃宗,被授予左拾遗---一个专门做补充发言的备胎。如果此时杜甫没有替宰相房琯说好话,也许命运会有所不同。可是,他觉得不说对不起自己的良心,于是被贬华州。两年后,提出离职,辗转成都,在好朋友严武的帮助下,于浣花溪畔建了一座草堂,这就是后来大名鼎鼎的“杜甫草堂”。后来严武去世,杜甫离开成都,来到夔州,暂时安顿下来。之后,杜甫因思家心切,乘船北归。大历四年(769),杜甫58岁,来到湖南,登山衡山。这是他第三次写《望岳》,没有了登东岳泰山的豪情壮志,没有了登西岳华山的呐喊彷徨,有的只是深深的失望。大历五年(770),杜甫病死在湘江的一条小船上。杜甫没有在那个沉重的时代湮没,他用血泪和生命写成了一首首诗,成就了一个彪炳史册、光辉伟岸的“诗圣”。
5.白居易
安史之乱后的中唐,官吏贪婪,百姓贫苦,藩镇割据,宦官专权。盛唐繁华不再,看不到“诗仙”李白手拿酒杯,看不到“诗圣”杜甫满怀悲哀。田园派王维、孟浩然,“边塞派”高适、岑参、王昌龄都化作一抔黄土,淹没在传说里。公元807年夏,陕西盩厔县,白居易到麦田收税,看到百姓苦不堪言,心像被锤子狠狠锤了一下。回到县衙,写下了《观刈麦》。白居易以他忠实地记录事件的笔为剑,开展“新乐府运动,在唐诗江湖里开宗立派。“讽喻诗”将作为他最厉害的功夫。他的长篇叙事诗,近到长安街头小儿,远到边境之外的胡人,甚至海外的日本、朝鲜以及中亚各国人民,都会背诵。因为他的讽喻诗《观刈麦》为唐宪宗所知,他钦点白居易为左拾遗。没人知道,他的祖上就是秦朝大将,那个打败了“纸上谈兵”的赵括的大将军---白起。公元815年春,洛阳香山,这一年白居易44岁,应好朋友元稹之邀,到他的老家洛阳来散心。就在长安街头武元衡被刺之后,白居易上书唐宪宗严查凶手,这是一个合理的要求,然而他被唐宪宗贬官到江州做司马,写下了著名的《琵琶行》。从此,白居易从兼济天下开始了独善其身的生活。公元846年,白居易75岁了,他和刘禹锡诗歌唱和,给朋友元稹写墓志铭,埋头整理自己的诗稿,三千多首,然后,微笑着闭上了眼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