姐妹提的问题在我们生活中是频频遇到的爆发点,不同的只是人物时间地点。看看老师是怎样回应的吧。
提问内容大体如下:
早上起来我对老公说**夜里咳嗽了,可能是昨天晚上去游泳前出了很多汗,游泳池里的水有点凉。爷爷听见了就训斥孩子:都是因为你对着空调吹的了!
**一听就愤怒了:谁说是因为我吹空调了!不是因为吹空调!**声嘶力竭地喊。
母亲苦恼的是:
1、爷爷经常一遇到事第一反应就是批评训斥**。
2、**每次对爷爷的言辞反应激烈,连吼带叫。
此处**是孩子的名字,七岁半男孩。
老师回应如下:
首先对于你提问本身做一个回复。你提问的时候一定要去到别人的立场要帮助别人能够明白,理解你提问的内容。就像你一开始说到**那对于我来讲,我是不知道**是谁的。我不知道**是男孩儿女孩儿她有多大我代表了谁?所以在这里就是要发展一个多角度思维。你当然是知道**你当然是很清楚事情是怎么回事儿。但是你现在在提问,希望别人支持你的话,你是需要站到别人的角度让别人来明白的。所以这时对于,你提问,本身的一个回应,然后再来回应你提问的内容的部分。
我的分析与感受:我们每个人每天都是通过语言来表达自己,但通常我们停留在自己的“表”,而忽略了是否“达”到别人的心里。通常说自以为别人会知道的事情,而忽略了对方能接受到什么程度。生活中我们也习惯于只看只听自己想见的想听的,活在自己给自己无形中设计的限制里。练就自己的“空”性。回到一切“空”的本质,保持“空”的状态也是需要自己持续不断的觉察,及时感悟调整自己,放下有限的评判。
这里就涉及到老人还有孩子涉及到老人的语言模式,还有孩子的反应。那记住一个原则,在家庭里面,爱的秩序,他是自上而下的。所以在这样的情况下,你首先要给到爷爷一个正反馈,就帮助孩子发展多角度思维。帮助孩子去理解爷爷,因为现在孩子对爷爷的理解停留在表面上,那爷爷再批评我,我不乐意,那我就很有情绪嘛,所以作为妈妈的你要帮助孩子去拓展他的思维观。
像这种情景那爷爷说:那你一定是被空调吹了。。。,这个时候你要看着爷爷要回应爷爷,温柔的带着爱的对爷爷讲:你看爷爷多么关心**啊,就是这么一句话,老人家他就被支持到了他就会理解到了。那么对于**来讲的话,他也透过妈妈透过母亲也能够感觉到,爷爷这么做他背后有正面动机,这个正面动机就是关心我。你可以说,你看爷爷很关心**,如果壮壮身体不舒服了,那爷爷是会很难受的爷爷是会很担心的。就是这样的一种方式,那这个孩子他的思维就被拓宽了。
我的分析与感受:当不合我意发生时,首先要保持觉察不被别人的情绪和事件带走,保持住自己清明的状态,才有力量给到别人一个爱的回应。同时孩子看到母亲稳定的状态,也内心不会升起太多的评判,愿意透过妈妈的言语看到别人背后的正面动机(老师讲过任何行为背后都有其正面动机)。妈妈这样的表达会令到孩子跳出自己的思维习惯,跳脱“受害者”的角色。同时内心抱怨愤怒波澜起伏的情绪得到缓和。
然后呢,你又可以在面对孩子讲。孩子很有情绪嘛,那你可以帮助孩子把人和情绪分区分一下,你可以回应孩子。那个**的情绪又跳出来了,是不是情绪人看起来很不开心的样子,那问问这个情绪。情绪人喜欢爷爷是怎样跟**说话呀?就是用这样一个很平衡稳定的语调去反馈给孩子那孩子也知道情绪是情绪,我是我。
那你这样的话呢,爷爷听到了其实也是隐形中给了爷爷一个反馈。那也有机会来反思自己说的话。那孩子也被安抚到了。那这就是作为媳妇作为母亲就做到了一个很好的调停的作用。
我的分析与感受:作为母亲自始至终稳定的状态,对事件,对老人和孩子的行为及情绪没有好坏对错的评判,承担起作为母亲及媳妇应该承担的责任。帮助孩子认识到情绪不是我,我不是情绪,情绪是一种能量,会生会灭,当情绪升起时不是斥责和打压,而是深深的拥抱和接纳。
关于老师提到的“爱是自上而下流动”和孩子玩的“情绪人游戏”分别在《隔代抚养怎么养》和《挣脱情绪束缚》的微课中讲到。
去训练自己,直到学问稳稳的长在我们自己的身体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