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确信,大学里最优秀学生与最糟糕学生之间的差异鸿沟,可以通过研究其学习习惯获得相应的解释。坦白地讲,绝大多数学生的学习状况并不好,而绝大多数老师因为没有能力教授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更使其雪上加霜。
学习状况与努力程度之间呈现正比关系
坐在一间教室里聆听一位老师的讲座,感觉上像是在学习... 阅读一本关于一个新主题的书籍,感觉上像是在学习... 但是,这些学习活动相对学生来说,因为过于被动,它们几乎是无效的。更进一步地讲,甚至比无效更糟糕,它们是反学习的,因为它们给你一种错误的印象:你已经了解了这些知识。你可以坐在教室里,通过一堂课接一堂课的方式学习量子力学。从某一点来看,你会对这些主题和专业术语越来越熟悉。唉,实际上你是在自欺欺人 - 这样一种学习方式,比不学习更糟。
与之相反,你应该寻求不断挑战自己。如果一些学习活动对你来说感觉轻松愉悦,这就意味着,它真的太轻松,太容易了。你需要时常提醒自己,你的知识和见识还很欠缺。优秀的课堂讲座会让那些复杂的学习主题显得相对容易:实际上并不一定。你需要持续验证:你将会发现,你实际掌握的远比你想象的要少。
当我们在学习中遭遇困难时,一些学生将其归罪于老师。学生们坚持认为,一门课程本来就应该被设计为简单易学,因为只有这样他们才会少犯些错误。事实上,与之相反的情景才是正确的:一门真正优秀的课程会让你一直觉得,学得比较吃力,只能勉强通过。这可能不是一个令人愉悦的学习体验,但却是一个可以让你真正学到东西的过程。只有付诸于努力才能获得有效学习,我们都是这样。
仅就本文来讲,我觉得学习风格理论简直就是垃圾:诚然,对于某些学生来说,按照一定风格学习也许会感觉轻松,但是让学习变得轻松愉悦并不是学习的目的。
挑战自己且实施有效学习有很多方法:
探求最难的问题,最大的困惑,并且努力尝试解决它们。一页页翻阅课本和参考资料没有什么用处,但是当你正在着手解决一个疑难问题的时候,这样做就会变得意义非凡。对于那些需要经常学习解决问题的物理系学生来说,这不是什么新闻。
反思自认为已经了解的知识和主题。作为一名本科生,我发现课后撰写一篇知识概要是一种应对考试的好方法。拿出一张白纸,静静地坐在那里,写出尽可能详尽的总结。最终,编写自己的教材将是一个非常高效的学习方法。教授是一种优秀的学习策略,因为它会给你很多挑战。
避免从单一来源获取知识。紧扣一本教材获取知识的结果往往适得其反。相反,你应该寻找多种途径和资源。是的,不同教材中的描述方式和专业术语的差异可能会让你困惑,但是这种困惑对你来说,恰恰非常有益。
如果温顺地坐在一间教室是一类低效或无效,甚至是适得其反的学习方式,那么,为什么它却是最常见的的学习模式呢?是呀,为什么!
交叉学习比集中学习效果更好
学习的时候,许多人不愿意把不同的课程或主题搅在一起,“这样就不会混淆啦”。因此,当他们需要学习和应用一种特定的知识或理论时,他们会有意识将其它内容排除在外。这实际上就是集中学习(也称“块状学习法”)。
教材和课程资料的作用非常有限:它们一般都会被设计成一个个不同单元、不同的小节... 每一个部分都会讲述一个单独的主题。
很多研究者发现,交叉学习这种学习方式其实更加有效。在交叉学习过程中,你故意混搭不同的课程和主题。想成为一名数学家吗?请不要采用一个月用于学习组合数学,另一个月用于学习微积分等诸如此类的策略。相反,你应该游弋在不同的数学主题之间,随机地安排相应的学习内容。
你可能会觉得交叉学习实践起来很难(如,“我都糊涂了”),而且由于感觉进展缓慢,你有时难免困惑和垂头丧气。可是,这种你所感受到的困惑... 恰恰表明了你的大脑正处于很好的工作状态中。
交叉学习正是现实世界中的一个真实项目要求的做事方法。这就意味着,这种模拟现实世界情景的学习经历 - 必须解决疑难问题,其实比学院模式更为行之有效。当你同时面对真实工作挑战和课堂式学习的选择时,你应该始终选择真实工作挑战。
- 感谢:Qingniu 帮助审阅和完成校对。
P.S. 如果你阅读到这里,而且喜欢这篇文章,你应该关注一下乐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