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职业指导的发端可以追溯到1916年,时任清华大学校长的周寄梅先生最早倡导并开始使用心理测试的方法指导学生选择职业。我国最早倡导职业指导的社会团体是“中华职业教育社”,该社由著名教育家黄炎培、梁启超、蔡元培等老前辈创办,他们从介绍西方国家职业指导的理论与经验入手,结合我国当时经济与社会情况,论证了在我国开展职业指导的必要性,并在20年代开始了一系列的实践,于1918年出版了《职业指南》一书,1919年在中华职业教育社的社刊《教育与职业》杂志上发行了《职业指导号》,持续刊发有关职业指导的文章。1920年,中华职业教育社成立了职业指导部,对社会职业状况进行调查,并通过演讲等形式对职业选择方法进行宣传。1925年,清华学校庄泽宣老师编写了《职业指导实践》一书。1927年,中华职业教育社创办了我国第一个为社会服务的组织——“上海职业指导所”此后,各地又建立了一批职业所,为发展我国职业指导事业奠定了基础。1929年,全国教育会议通过了《设立职业指导所及厉行职业指导方案》,规定了一些实施职业指导的办法。1931年,南京国民政府成立了全国职业指导机构联合会。但由于我国三四十年代内忧外患等原因,职业指导的研究和实践被迫中断。
我国恢复职业指导工作较早的应属港澳台地区,20世纪50年代,台湾地区就有许多民间的职业介绍所,后来,台湾政府基于社会稳定的考虑,于1956年成立了第一个职业辅导所,提供免费就业辅导。1959年香港生涯协会(即后来的香港辅导教师协会)在香港教育署和劳动部的支持下成立。
在理论研究方面,无论是港澳台地区,还是大陆地区,基本都是从介绍和引进国外的生涯发展理论开始,然后进入本土化研究阶段。但对国外理论的介绍和引进,仍然是港澳台地区走在了前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