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晃间,到了说青春期已晚,说更年期还早的年纪。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不再认真记自己的年龄,也再也没有记对过自己的年龄。我固执的认为自己还年轻着呢,可当在简书群里看大家聊天,发现有太多词我未曾听过,着急忙慌去找度娘的时候,当孩子再也不叫姐姐的时候,我不得不意识到,青春,或许真的走了,也再也不会回来了。
北京青年里,李晨饰演的何东和他的四个堂兄弟为了摆脱固有的生活模式,跳出父母画出的圈圈,义无反顾的走上了重走青春的旅程,这次,没有父母的约束,只遵从自己。然而,现实里的我,空有他们那样的激情,却被生活捆绑的严严实实,丢不下工作,房贷压着,放不下孩子,亲情使然。不得不承认,可以重走青春的岁月,我已然失去。
通话记录里重复出现的几个号码,微信里寥寥无几的聊天记录,再没闪过的QQ头像,某种程度上代表了我现在的生活轨迹,也代表了我的青春,一直以来,我就是这样不痛不痒的活着,却又从未真正安分过。
文理分科那一年,韩寒辍学了,学校破天荒的放了2天假,让各自回去和家长商量下。我留校了,一个人漫无目的逛了2天,几个月后,被父母狠狠的训斥了我的自作主张。那一次,我服从了自己的内心,无视了他们的苦口婆心。我以为我得到了胜利。
青春总是伴着一些叛逆,又有些无可奈何,我渴望像韩寒一样抛开应试教育的层层包裹,但做不到他那样的洒脱和不羁,想要逃离压抑的阵地,却只能被一大堆考试狂轰乱炸。背负了太多的期望前行,最后分不清是我为了自己在努力还是为了别人在努力。
当黑板上高考倒计时变成10的时候,我有种嚎啕大哭的冲动,不是因为即将解脱,而是不舍,还没好好的做过自己,懵懵懂懂的高中就要结束了。当同桌一笔一划的在毕业照背面写下每个人的名字的时候,我嘲笑她,记得住那么多历史事件,背的了那么多文言文,还怕忘记了这些大活人啊?她笑了,那时觉得她真傻,现在回想起来,真正傻的人是我。我以为的铭记,最后只留下了些模糊的影像,我远远的高估了自己而低估了流年。
受够了循规蹈矩,受够了忍气吞声,6月10号的那个晚上我们因为蚊帐上的一个小洞在教导主任家的百货店里大闹了,一行10个人堵住了他家的店门,边上围满了看热闹的学弟学妹们。那个满脸傲气的男人气急败坏的问我们哪个班的,我们硬气的回答他高三21班,从来没有那么扬眉吐气过,也从来没有那么肆无忌惮过。那一晚,我们没有按时熄灯,大声说着话,任凭值班老师在外面嚷嚷。
那个时候的我们并不知道离别意味着什么,那晚我们彻底被挣脱条条框框的自由感冲昏了头脑,如果知道,绝对不会没心没肺的笑。
没了书山题海,没了上厕所都带小跑的紧张,上课也再没哪个不识趣的老师提前夹着书本来教室,周边的同学的脸因为没有成堆的书挡着也清楚了,可以看自己喜欢的小说而不需要防着谁,可以八卦明星,总之,不违法乱纪的情况下,你可以做任何你想做的事,不需要藏着掖着。
人是不是被束缚的久了,背负的东西多了,就会忘记如何轻装前行?整个大学,我还是很压抑,报个文学社,没有任何原因的被拒了,爱心社里完全没有任何有爱心的活动,于是退社,敬老院里我陪聊了近一年的老人在搬校区的时候去世了。班里数量本就少的可怜的女生只有隔壁宿舍的一个成了我要好的朋友,而我和本宿舍的关系可以用糟糕来形容。好在,我是忍受的了孤独的人,一个人几乎读遍了整个图书馆的小说,没有错过任何一期的读者和意林,写了一大堆矫情的文字,在篮球场上流了现在10年都流不完的汗水。
毕业前的那顿聚餐,我是最后到场,最早离开的。不知道是不是最后也像所有的电视里一样,一群人拥抱着,痛哭着,后悔着?只是听说同宿舍里那个唯唯诺诺的女孩告白了班里的另一个男孩,听说有人喝大了,听说有人分手了,听说班长又在讲马列……那个晚上我睡的很早,我想到了高考倒计时那次没能掉下来的眼泪。毕业后的很长一段时间里,没有联系过大学里的任何人,不知道他们都去了哪里,嫁了谁,娶了谁,还有谁单着,就像我的生活里从未出现过他们一样。
我是不是总有些后知后觉,在本可以肆意挥洒的青春里安分守已,想要任性胡闹的时候却已经糊涂的走过了青春。永不散场,不过是我对青春的不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