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小镇做题家”这个话题在网上引发了关注,一下子让我回想起了求学生涯。其实我也许连“小镇做题家”都算不上。因为家处农村,走到镇上小学有三四里地,所以只能在村小上学。村小很小,两排平房,几棵梧桐树,操场是泥地。但在这里,有一群热爱教育的老师们,印象中他们年纪已不轻了,但教学水平并不低,操着不算标准的普通话引领着一群孩子走进知识的殿堂。儿时的生活清苦而欢乐,没有什么高档的零食和漂亮的衣裳,记得同学们带得最奢侈的食物就是炒的花生,下课吃起来格外香。当时只深深记得老师告诉我们“读书改变命运”,于是一直努力读书,考上镇上的初中,真的成了“小镇做题家”,寄住在学校破旧的宿舍里,每天打上二两饭,一个汤已是满心欢喜。当时的班上刻苦的同学挺多的,一直记得前排一个家境贫寒的男生每天最早到教室,最晚回宿舍苦读,一直非常努力,后来也从“小镇做题家”苦读到博士。而我和他们相比算是不太刻苦的,最后考上了师范。 我的父母是农民,收入不高,但他们总是竭力把最好的给我,让我不要节省。曾为一周要不要打一个狮子头纠结半天,曾为节省车费骑车三四个小时从县城回乡下(我另一个女同学放假曾从早上骑到傍晚回家),曾为衣着寒酸而自卑沉默,曾小心翼翼将班级活动中发的一瓶饮料保留了一个月后带给乡下奶奶让她开心自豪了好久……公平是相对的,不公平是绝对的。有的人一出生就享有了你在未来30岁、50岁、60岁才拥有的财富,有的人早早的体验了你求之不易的人生,这是一开始就注定的差距。既然无法选择,唯有努力前行! 也许对许多人来说,从一个乡村孩子转变为一个农村老师,最后成为县城老师的实在算不上“小镇做题家”的成功,但我却为之奋斗了十多年。在网上看到一段话“来自大山的孩子们,无数次在寒风中翻动书页,在闷热的教室里忍受孤独,用长满冻疮的手书写自己的未来。他们咬牙走了很久,终于以为和你们站在了同一个高度。却不曾想到,有人嘲讽他们不擅交际,有人奚落他们出生底层只会做题。可是,如果他们连题都不做,出路就会被彻底堵死。”所有为未来奋斗的人都值得尊重,我是“小镇做题家”,我永远感谢那个淌过题海的自己,感谢让生活变得更美好的自己!
由“小镇做题家”想起
最后编辑于 :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