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九川录【4】
【原文】
又问:“静坐用功,颇觉此心收敛,遇事又断了,旋起个念头,去事上省察,事过又寻旧功,还觉有内外,打不作一片。”
先生曰:“此‘格物’之说未透。心何尝有内外?即如唯浚今在此讲论,又岂有一心在内照管?这听讲说时专敬,即是那静坐时心。功夫一贯,何须更起念头?人须在事上磨炼做功夫,乃有益。若只好静,遇事便乱,终无长进。那静时功夫,亦差似收敛,而实放溺也。”
后在洪都,复与于中①、国裳②论内外之说,渠③皆云:“物自有内外,但要内外并着功夫,不可有间耳。”以质先生。
曰:“功夫不离本体,本体原无内外。只为后来做功夫的分了内外,失其本体了。如今正要讲明功夫不要有内外,乃是本体功夫。”
是日俱有省。
[注释]
①于中:各家说法不一,一说“于中”为“子中”之误,即夏良胜,字“子中”,王阳明学生,与陈九川来往密切。
②国裳:舒芬(1487—1527),字国裳,号梓溪。江西进贤人。正德年间进士,授翰林修撰,曾与陈九川共同上书,遭贬。
③渠:他,他们。方言。
[译文]
九川又问:“静坐用功时,特别能感觉到自己的心正在收敛。可一旦遇到什么事情这种收敛却又被打断了,马上就起了个念头在具体事上省察,事过之后又去寻找旧的功夫。这样就总是觉得内外连不成一体。”
先生说:“这是因为你对‘格物’的理解还不够透彻。心哪里会有内外呢?比如说你现在和我在这儿讨论,难道还有另外一个心在里边照管着?这个专心听和说的心就是静坐时的心。功夫是贯通的,哪里需要又起一个念头?人必须通过具体事上的磨砺,对做学问才是有益的。如果只是一味好静,那么一旦遇到事就会乱了方寸和头绪,始终不会有长进。那种求静的功夫,表面看似乎有所收敛,其实是放任自流。”
后来在南昌时,九川又和于中、国裳讨论心内心外的说法,他们也认为格物应该分内外,只是要内外一起用功,不可有间隔而已。就这个问题,九川向先生请教。
先生说:“功夫与本体不可分离,本体是不分内外的;只不过是后来世人做学问分出了个内外,于是就丧失了本体。现在正是要讲明功夫不要分内外,这个才是本体的功夫。”
这一天大家都有所省悟。
[解读]
王阳明一再强调心学功夫须在事上磨,什么是“事上磨” ?就是要在碰到事时做“为善去恶”的格物工夫,并通过各种具体的事来磨炼本体,以去掉“私意”,而识得“天理”。
昨天解读中说到静修是“上半截” 功夫,其实按照阳明先生的意思,连上半截功夫也不是,只是初学者的一个入门功夫。阳明先生反对一味追求静坐澄心,提倡在事上磨炼做功夫,体究践履,实地用功,通过日常事务去体认良知。这样才能落实“知行合一”。
打个比方,初学游泳的人一般都会先做“憋气”和换气练习,这只是个体验水性的入门功夫。要真正学会游泳必须在水中“真刀实枪” 地反复演练,“格正” 自己不正确的姿势,最终掌握游泳的功夫。如果始终沉溺在静态的憋气和换气练习,无论做得有多好,一动起来就会手忙脚乱,除了呛水是别无所获的。
王阳明接着指出,功夫与本体不可分离,本体是不分内外的。通俗一点说,对事物的认识和掌握(功夫)离不开具体实施的人(本体) ,人对事物的认知没有内外之分。“ 合内外”,是阳明为学的总体特征。就是说,无论就本体方面还是就功夫方面而言,阳明都是反对“有内外”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