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图片取自网络
[听海]_http://bd.kuwo.cn/yinyue/4084229
1/ 小人物.灾难
敦刻尔克大撤退,一个创造了八、九天撤离三十多万人的著名历史事件,没有被诺兰拍成'蒙哥马利意气风发初出道,敦刻尔克万人同心归英伦”的史诗英雄赞歌。影片里没有正角儿邱吉尔、戴高乐,也没有反派希特勒、古德里安们。哪怕他们在地图前写写划划、指点江山的背影都没有,一个镜头都没有。
参与者的镜头视角只是让你和小人物汤米们一起,共历战争带来的残酷、恐惧与无助。
英国士兵汤米在飘扬着劝降传单的空城里翻越、奔跑,身边不断仆倒着被子弹击中的战友,终于跑到了敦刻尔克沙滩。
千方百计混上船,船却被击沉、跳海、回到沙滩、面临德国空军的轰炸;再混上船,再覆没、跳海、又回到沙滩、接着面临轰炸。
世上最悲惨的事情,莫过于一次次给你希望,又N+1次的让你绝望。
灾难是一种把你从熟知世界带入另一陌生世界的东西。
所以一个在会场慷慨陈词,言必称“奉献牺牲团结”的长者君子仍会在地震时兔子似的跑下楼,仆伏在余颤的大地上合不拢腿,其间流出黄色的液体。
我还记得512那天下午,安全通道里那些东倒西歪、失去主人的高跟鞋、眼镜和商务皮鞋的样子。当然,过些天他们的原主人又会油光粉面或者摇曳生姿地出现在写字楼里。
你很难把苏炳添与古丽娜扎当作一个人,但灾难可以。它可以让你前几天明明是短跑健将,随后又成为顾盼生辉、扭腰摆臀的那个美人。
2/ 生存排前面,其余往后站
“让自己活下来,是感受一切美好的前提”
汤米、埋葬英国士兵又取下他铭牌的法国兵、遭纳粹潜艇击沉、被道森先生救起的海军士兵,以及跟你我一般的平民们,在死亡迫临时同样没有尊严。
为给船体减重,英国兵用枪逼着法国人走出船体,成为纳粹的枪靶子;
跳海求生的士兵被战友们拒绝拉上救生艇--因为超载;
苦苦哀求上船的法国兵们被英国军官拒绝:对不起,英国人优先;
刚刚获救的海军士兵,也许永远也不能从“战争应激症”中恢复过来,为阻止道森小艇前往敦刻尔克,失手误杀了救人的少年乔治。
。。。。。。。。
在“生存”面前,人性经不起考验,善性恶性激撞中,什么惨象都可能出现。
3/ 战争,人间地狱
其实,在缺少有力度空中支援的情况下,无论是在船上还是被留在沙滩,等待他们的都是从天而降、呼啸而来的炸弹(还有水下的鱼雷)。同样的一次次俯伏下去躲避炸弹,你还能再站起来,他却成为一堆碎肉。
一次又一次......
当屁股朝上趴在沙滩上,除了祈祷炸弹不落在你这里、机枪扫射到别处去,还能做什么?
在这种无法选择命运的无力和绝望里,每一次爆炸都意味着很多的母亲永失其子、很多的孩子从此没有了父亲。
战争这种人祸更甚天灾,为几个或一小撮人的野心、利益,为一块玉、几车黄金或者一枚艳后,以“正义”、“民族”等光鲜名词裹挟蠢众之下,便是敦刻尔克、便是尸骨遍野、便是人间地狱。
极个别的亡人,顶多被冠以“英雄”之名,像那个什么也没做、心怀“英雄梦”的少年乔治,还没到敦刻尔克,就被救起的海军士兵误杀了。
世之残酷与荒诞,莫过于此。
4/ 英雄
《敦刻尔克》里还是有英雄,但不是你我熟知的蒙哥马利、丘吉尔,而是那几个不为我所知的小人物:
据说人物原型为泰坦尼克号二副的道森船长。冷静避开德国轰炸机、坚决前往敦刻尔克救人而向儿子爆粗口。
勇敢的喷火战机飞行员。明知油量不够无法返航,仍然飞往敦刻尔克上空---多击落一架德机就意味着挽救百千的陆、海军战友。
迫降后点燃战机的画面很燃。神似《权游》里喝下毒药的荆棘女王,面对死亡(或者被俘后不确知的残酷命运),从容优雅。
我已做尽应做之事,夫复何求?
键盘侠们不是英雄,他们顶多算是嘴雄。
当然更不是希特勒、古德里安,甚至也不是蒙哥马利、丘吉尔。
少数利益者大餐、无数士兵、平民买单的战争里,或许只有这些小人物们配得上“英雄”二字--哪怕没有堵枪眼、举炸药包同归于尽的震撼情节。
其实英雄,在战争这种灾难面前,同样命如蝼蚁。
敦刻尔克沙滩上,你听,海哭的声音。
5/ 回家
Home Home Home
能够想像有多少人对翻译竖起了自己的中指。
对此行为俺轻轻地表示:同意。
由于对话很少,《敦刻尔克》更像一部黑白默片。
以小人物视角还原战争场景,代入感强,小兵汤米、商人道森、飞机员克林斯就是观者。
解构庞大为细碎、英雄实为凡人。
这不是一部烂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