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合肥这几日,我客串一下两个孩子的家教。一个是我家女儿妞妞,一个是我家侄子洋洋,两个孩子相差一年,一个幼儿园大班,一个小学一年级。
老公说,你要负责教会两个孩子,尤其是要让女儿在上小学前学会拼音、英语26个字母……巴啦一通,被我拒绝了,别的孩子都会的,我相信我们家的也会,只是时间的早晚。我要做的是负责做好家长,而老师的角色,还是交给老师。他们更懂得“教”,我更钻研“养”。
所以,我这个家教之“教”,是教养,而非教育。
前天,洋洋送过来时,他老爸布置了一些作业,其中就包括背诵每天一首唐诗,写字还有数独,他转身走后,孩子就被“放养”了,两个小朋友组队开始玩IPAD。既然,孩子喜欢结伴的团体生活,两个孩子确实很久未见,喜欢一起玩,那么就一起学习吧!
有天,我听见洋洋在那里默默地念《登幽州台歌》,我便和妞妞说,这首诗很简单,妈妈教你背,再给你讲讲诗的意思可以吗?
前不见古人,
后不见来者,
念天地之悠悠,
独怆然而涕下。
这首诗里最难理解的,是天地的“悠悠”,和“怆然”。诗人一个人登上城楼,看到的只有天和地,和他在一起,没有别的人,是不是很孤独呢?悠悠,就是形容天和地无穷无尽,无边无际的宽广,可是天地那么大,却只有诗人自己一个人,想着想着,眼泪便掉下来了。妞妞,明白了字面意思,这对于一个6岁的孩子来说,已经足够了。
更多关于诗背后的历史背景,还有中心思想,修辞手法,那是学校会教育的话题。而学校无法替代的是父母和孩子之间共同的经历和体验,所以我会带着女儿一起阅读和背诵,一起体验抑扬顿挫的汉语之美,一起琢磨诗歌中所承载的跨越千年的诗人的情绪和情感。
昨天早上,我带着两个小朋友一起背了李白的《秋浦歌》,再用老法子,说说诗。说到白发三千丈的时候,我跟洋洋说,你如果读书学习不认真,你爸爸就得发愁啊,愁的白头发都出来,就是白发三千丈了哟!两个小孩子顿时笑起来,妞妞说,还有“早生华发”呢!后面这句,是我们从《念奴娇·赤壁怀古》里摘出来,约定好,彼此提醒,提醒她要努力,提醒我自己要淡定。
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我告诉两个小朋友,你们每天把昨天学的内容温习一下,再学习新的内容,其实每个人都可以当老师哦!例如,妞妞,你可以给洋洋说说昨天背的《登幽州台歌》的意思吗?妞妞就真的摆起了一副老师的样子,说起独怆然而涕下,特别强调了一下,这个“涕”可是眼泪的意思哦!
学校的教育自有其标准,流程,顺序和规章。而教养,则是一种生命的创造,就像种一棵树,一株花,我们是播种者,耕耘者。我们投入教养的时间和精力,是来自我们生命的能量和养分,而我们需要了解每颗种子的秉性,为他打造最适宜生长的生态环境。
早上,Allan老师和我微信说,好种子来自好庄稼。我们也是一颗庄稼,而每一个孩子都是我们的种子,我们的生命能量决定了种子的质量,话题又再次回到了我们自己身上,我们拿什么教养孩子,取决于我们拿什么滋养我们自己。
今天我带孩子们读李白的《独坐敬亭山》,这座山原来坐落于安徽宣城,如果以后有机会去登高而望,面对大自然的美景,我们除了一句“好美呀”,还可以说一声“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