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作为一个独立的生命个体,有其不同于他人的个性和心理特质。即使有父母的遗传因子,环境对一个人成长也是至关重要的因素。因为不可能存在有完全一样的环境因素,因此每个人就表现出千差万别的个性特征。
孩子,作为一个独立的生命个体,表现出的思想和行为特质,自然也不会完全是父母的拷贝。相信天生我才必有用,每个孩子都有其特有的天赋,让孩子做自己,那一定是最好的自己。
无数事实案例已经证明,如果滥用成人世界的权威和力量,去让孩子做你我或他人眼中的所谓“佼佼者”,给孩子设计人生,结局往往事倍功半或得不偿失。
因此,教育需要个性化,教育的目的是科学的引导孩子释放天性。对于孩子的个性化教育,每个家庭中为人父母的,有着无以替代的角色和不可比拟的作用。
一、关注孩子的情绪
对于成年人来说,负面情绪的宣泄和正面情绪的体验,是保障身心健康的润滑剂。对于孩子来说,情绪的正常表达和自我体验具有相同的效果,而对于孩子身心健康和人格的形成有着更多的意义。
由于成人的经历丰富,他们与孩子们所处的环境也不相同,因此为人父母,切忌用成人的世界去代替孩子的世界,切忌用成人的眼光去揣测孩子眼中的世界,切忌用成人的情绪去扼杀孩子的情绪表达。
孩子的心理对外界的洞察是敏锐的、充满好奇的。
一方面,在成人看来司空见惯的事,对于孩子也许是太好玩、太有趣了。比如,听相声专场,孩子欢笑的频率和强度总是很高。孩子欢笑时,也许我们不能第一时间了解,但一定要第一时间正面回应,如果不知道如何说,那就和孩子一起欢笑,因为笑本身就是具有感染力的。
另一方面,在成人看来很平常的事,对于孩子亦或是太可怕了。比如,父母因家庭琐事发生争论,在孩子看来是可怕的。当孩子因为父母的争吵而表现出负面情绪时,不要把孩子赶走,“大人的事你不懂,一边玩去!”。而是要及时停止争论,关注孩子的情绪表达,并在第一时间,以孩子能够接受的友好方式去沟通,缓解孩子的焦虑情绪。并真诚的告诉他们,父母是相爱的,父母是爱你的,父母只是有不同的观点,而又很想表达自己的意见去说服对方。
父母通过各种友好的方式,给孩子基于尊重的真诚的沟通,十分重要。这样,也许孩子再次面对父母争论时,会学会倾听,也许还会主动告诉父母他们想法。
二、关注孩子的想法
为人父母,了解孩子的想法,与孩子建立良好的沟通是十分重要的。而实事上,在一些父母的教育理念中,“我问你…你说…”,是父母常用的对话模式,“有问有答”是父母与孩子对话过程的基本要求,“有问必答”是父母对与孩子对话结果的必然要求。孩子处于这样的所谓沟通角色中,挤牙膏式的、逼问式的对话,其结果非但不能完全了解孩子的真实思想,不能让孩子向父母表达内心,相反,这种对话模式是父母在把自己的意志和暗示强加给孩子。
“我问你,脸上怎么这么脏?是不是跟同学打架了?说啊!”“我不小心摔的。”“为什么不看清楚!”…诸如此类的对话模式不陌生,这样的对话往往是以孩子的唯唯诺诺或沉默而结束,父母说痛快了,也以为孩子都听进去了。但在孩子的眼中,这不是对话,不是主动的表达,而是被动的逼问;在孩子心里,惊慌的猜测父母的问话用意,不安的揣测父母想要的答案,所说出的也不会是真心话。因为对孩子来说,避免被父母斥责是第一位的,至于真心话,那是“真心话大冒险”,孩子们是不太敢尝试的。
如何打开孩子的内心世界?方法很多。对于步入小学的孩子,在成长过程中,在他们能理解的基础上,家中的一些事情不妨与他们共同商讨。让孩子从小就了解自己在家中除了享受“权利”外,还要承担自己能够并且应该承担的义务和责任。让孩子对“大人的事”发表看法,给予评论;让孩子为家里、为父母办理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这是孩子乐于做的。
在一个群体中如果只享受权利而不承担义务,他们必然处于群体的边缘,而不能进入中心。允许孩子适度介入大人的事,这同时会打开孩子与父母沟通的心,是父母了解孩子的好时机,是与孩子沟通的好时机;孩子也会愿意与父母说他们世界的事情和他们的想法,还会告诉父母,他们想要怎么做。
三、关注孩子的行为
在孩子的世界里、在孩子的眼里,许多事情是未知的,他们的行为是具有探索性的,也是一种试错的过程,是一种自我学习和自我成长的过程。意义很大。
在关注孩子行为的过程中,在保障安全的前提下,有三方面是父母可以做的:
一是允许和鼓励孩子去尝试,去做。这是尊重孩子的方式之一,也让孩子学会尊重自己的想法,这会培养孩子自尊、自信的人格,培养孩子分析、判断和总结的能力,千万不要忽视它。
二是引导孩子去实践。有时,孩子有想法,但由于面对未知的事物,不知所措,有时会选择放弃尝试。这时,父母要引导孩子,或与孩子一起去做,在这一过程中,会培养孩子的勇气,和保持面对未知事物的求知欲。
三是对于孩子的实践,及时给予肯定。父母在确保孩子安全的情况下,要允许、鼓励和引导孩子按照自己的想法去做,通过实践,孩子会学会很多很多。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这在孩子世界同样成立。
番外篇:案件启示录
在长期接触国家机关职工以及社会不同职业人士关于亲子教育咨询中,发现一个共性问题。各有各的缘起,但也有一块很大的认识误区的交集。在此权且总结一二:
(1)
追寻内心的自由和安宁是人性。
人性的种子,可以被一时压制,但不可泯灭。
太多的家长急于塑造一个所谓优秀的孩子,但往往与儿童内心成长无关。
于是,很多成功人士在人生某个阶段,会以堕落或离经叛道的方式来实现内心的解脱。
这是以压制人性获取所谓优秀和成功的必然代价,是人就无法逃脱的魔咒。
(2)
儿童家庭早教不同方式:你说Ta听……说给Ta听……你做Ta看……做给Ta看……
一个关键是时机的选择,不同时期侧重的方式不同。
另一个关键是父母关系,要随着早教阶段和方式的不同而相应调整。
(3)
家庭早教是夫妻两方与子女形成的互动关系:
父子(女)、母子(女)是通常给予关注最多的两个纬度(两个边);
而父母双方在家庭早教中的关系,作为第三纬度(第三边),往往被忽视。
第三边的互动关系与质量往往决定了其他两个纬度的互动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