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这么几件事儿,引发了一些思考:关于存在感,和存在感是怎样表达的!
第一件:马路上车窗上被插的小广告,一般都这么写:“地铁**号线沿线精装小户型”、“高速十分钟直达CBD”、“步行10分钟,即达公交枢纽”。
第二件:诗人北岛的一首诗,名字叫《生活》,整首诗只有一个字:网。
第三件:我感到自己的时间,像打碎的花瓶,我的时间的玻璃碴子就这样散落在各个APP里,哪一片都反映着我,哪一片也都不能代替真的我。
这三件事让我想到一个问题,人类究竟是怎样表达存在感的?存在感这么重要吗?马斯洛的需求理论,从早期五层次(生理、安全、情感归属、尊重和自我实现),到后来他又补充了两个:求知需求和审美需求,都没提到存在感是人性的需求啊?是存在感被归类到后两个层次了吗?我不知道,反正今天不探寻WHY,只想说说根本上的HOW——我们怎么刷自己的存在感。
爱琢磨的人觉得我思,故我在;喜欢写作的人觉得,我写,故我在;喜欢旅行的人觉得,我游,故我在……还有太多,不必穷举,但我认为,这些都是手段,内在的需求是连接。为什么这么说呢?回到刚才的三件事,楼盘的广告把交通的便利放在首位,其实是在宣扬自己与外部连接的便利性;北岛的《生活》一字见血地描述了人的被动连接性,任何与连接背道而驰的理想,终究是孤独到极点的结局,或选择一种在网中的死,或选择一种在网外的生;我们的碎片化互联网生活,则把连接推向必然,我们在虚拟世界的一举一动都被大数据所捕获,准确地说,是我们自己通过网络传达着自己的一举一动,连同观点和意识,都在整个网络中与他人的观点不同程度地交织在一起,相互影响,相互纠缠,相互改变。
我不觉得连接是互联网技术产生后,人类才有的需求,高山流水觅知音就是最朴素的连接需求,而连接会直接影响我们的行为和情绪,我们可以获得愉悦的快感,也可以陷入莫名的忧伤。记得《连接》(《CONNECTED》)里有个数据:研究表明,每一个快乐的朋友,让你也快乐的概率大约增加9%。每一个不快乐的朋友,让你也快乐的概率减少7%。我们通过与外界的连接,包括与人,与自然,与宇宙的连接,而认识自己,发现自己,从而确定自己的存在,选择自己存在的方式,这一切相加,便是我们选择的人生吧。
今天是我参加《无戒365极限挑战日更营》正式开营的第一天,也是我写下这个题目的另一重要原因。我很高兴自己生在一个自由连接的时代,我可以同时与几百人共同接受一个使命,在不必谋面的365个日夜里,相互认识,相互支持,相互学习,相互鼓励,并用挑战日更的方式连接彼此、收获改变。既然是连接,就免不了持续的接触、沟通和互动。短短几天预热,我已经认识了很多朋友,相信未来,我们彼此的影响将从量变到质变,虽然仍不会是完整的花瓶,但我会努力把一片我生活的玻璃,在日更营里打磨出美好的形状,就算不能是全部的我,也是我最美好的那部分。
我连,故我在;连我,故你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