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德勒《被讨厌的勇气》:通往幸福之路

文/半山

“如果这是我生命想绽放出最美的光彩,那么,即使有被讨厌的可能,我都要用自己的双手双脚往那里走去。”

有人说,阿德勒是弗洛伊德的关门弟子,实是谬误。

阿德勒早年曾熟读《梦的解析》,认为此书对了解人性有莫大贡献,后来在一本刊物上写文章为弗洛伊德的观点做辩护,结果弗洛伊德写信给阿德勒邀他加入其主持的讨论会。之后阿德勒成为继弗氏之后,维也纳心理分析学会的主席。

后来,二人因为观点不同势如水火,彻底决裂。

阿德勒由此开始创建“自由心理分析研究学会”,并自称其研究为“个人心理学”。

《被讨厌的勇气》就是一本介绍阿德勒相关理论的这么一本书,并最终指向幸福的人生。全书采用对话体,理论性与趣味性兼容,读来轻松易懂,启人思考。

一、心理创伤不存在——表层的背后是深层的目的

我们知道,弗洛伊德提倡原因论,他认为过去为因,现在的举动为果,过去的因导致现在的果 ,所有现在不正常的心理和举动都可以追溯到过去某个事件。

弗洛伊德的原因论是希望我们找到那个带来心里创伤的元事件(最初带来伤害的那个事),分析出心理创伤的源头,然后对症治疗。

而阿德勒的目的论认为现在的举动是工具,是为了完成某个目的而存在的,如果我们背后的目的改变了,这个举动就会跟着改变。

书中举例说明了一个姑娘,只要和人说活就脸红,他认为自己害上了脸红综合症,如果是弗洛伊德,他就会去研究他的过去和潜意识,看看他为什么会患上这个症状。而如果是阿德勒,他就会说这个脸红综合症是工具,应该看看这位姑娘想用这个工具来干什么。(一个侧重分析,一个侧重应用

那她有什么目的呢?她想逃避,但她可能也没有意识到自己想逃避。他内心里有一句潜台词,——如果没有这个脸红综合症我也能把社交做好。 于是,她为了不面对自己社交差的问题,编造了脸红综合症,在她的意识里,患上症状比认为自己社交差更能使自己接受。那么这个症结就是,她不敢正视自己的问题。而并不是过去的某些事件导致的心理创伤。因为在阿德勒看来,心里创伤并不存在:

“任何经历本身并不是成功或失败的原因,我们并非因为自身经历中的刺激——所谓的心理创伤——而痛苦,事实上我们会从经历中发现符合自己目的的因素。决定我们自身的不是过去的经历,而是我们自己赋予经历的意义。”

阿德勒在《自卑与超越》一书中也这样说:

“我们一直是以自己赋予现实的意义来感受现实,我们所感受的不是现实本身,而是现实被我们赋予的意义,或者说,我们的感受是我们自己对现实的解释。”

所以,阿德勒认为重要的不是原因,而是背后的目的

二、自卑都是主观臆造——人人不同但平等

阿德勒的伟大很大一部分在于他提出了自卑感和自卑情结,在他看来,从没有客观上的“劣等性”,只有主观上的”自卑感“,即自卑感来自主观的臆造

他认为,自卑感人人都有,因为每个人在生活中都有一种“追求优越感”。也就是说自卑并不是不好的东西,只要我们正确对待,有效引导,就会不断进步,从而达到理想的状态。

那该怎么做呢?

首先要建立正确的“优越感”。错误的“优越感”是同别人相比的“优越”,比如说我比你好看;我比你学习好;我比你工资高等,这样的“优越”实则不堪一击,因为永远有比你更好的人存在,你永远也比不过,将“优越”建立在同别人比校基础上的的,其实还是一种自卑的行为,本质上还是一种对自己不认可,需要从外找参考的深层意识。再者,没有可比性。每个人的家庭背景、生活习性、成长经历不一样,处在的人生阶段不同,这样的对比有什么意义呢?跟富二代比工资,跟官二代比资源,跟星二代比老婆,没有任何价值。

所以,阿德勒认为,不要把自己和别人比较,我们和别人不是竞争关系,人生不是一场比赛。

正确的“优越感”应该是自己和自己比。比如,这次考试成绩比上次提高了十分,就是“优越”;今年比去年学到了新的技能,增加了收入,这就是“优越”。“优越感”的价值在于不断地超越自我

其次做好课题分离。阿德勒说一切烦恼都来源于人际关系,而问题就在于攀比。与别人始终是一种竞争性关系,所以就会紧张、焦虑、嫉妒甚至犯罪。走出这种困境,就需要课题分离——做好自己的事,把握好与人交往的界限。所谓课题指的是我们要面对的人生课题——工作课题、交友课题和爱的课题。

很简单的例子,父母都有望子成龙的心理 ,所以从小就逼着自己的孩子用功学习、培养多种兴趣,丝毫不顾孩子自己的禀性和爱好习惯,出于一种“什么都是为你好”的心态,孩子被牢牢的控制。而本质上呢,这非但不是为孩子好,而是为了父母好,为了满足父母的虚荣心,而这种父母“虚荣的成就感”也是建立在同别的父母的竞争中,尽管有时候是无意识的。

真正好的父母,应该是尊重孩子自己的爱好、选择,多陪伴、多关注,适时给出建议;在孩子需要帮助时,及时给予自己的援助。孩子虽小,但是一个独立的个体,孩子和父母只是处于不同的人生阶段,而并不是父母实现自己目的或愿望的工具。

所以,无论你是怎样的人,和别人存在多么大的客观差距,都不能否定一个事实(需要心中牢记的)——人人生而不同,但平等。这种平等,是人格上的平等,不在社会的客观标准和评价中,在良知里。

那么,自然的,大家是平等的,要做的就是尊重、理解、欣赏,做到互不干涉,课题分离。

三、不要计划式人生——勇敢的过好当下

阿德勒心理学被称为“勇气的心理学”,同时也是“使用的心理学”,即引导人们如何过好自己的一生,通往幸福。

阿德勒提出要自由地生活,所谓自由,就是活出真实的自我,即不要活在别人的期许中,不要太在意外在的评价。

“过于希望得到别人的认可,就会按照别人的期待去生活,也就是舍弃真正的自我,活在别人的人生之中。”

这也就是上面所提到的课题分离,专注于自我的人生发展,不要被外在的事物和人所蒙蔽、所遮掩,而丧失自我,失去自由。

并且,要有拥有真正的自由,还需要勇气——被别人不认可,乃至被人讨厌的勇气。

每个人的能力其实差不多,关键在于有勇气与否。这种勇气并不是给自己打劲、鼓励就能拥有的,它其实还是建立在自己的思想认知上。

阿德勒认为,有价值就有勇气,人只有在能够感觉自己有价值时才可以获得勇气,而这种价值来源于对他人、群体的贡献,只要自己觉得有贡献,就是有价值,也就会有勇气。

说实话,这里我不敢苟同。真正的勇气不应该来自外在,更不应该用所谓贡献来评价。其实,按着上面的引导,勇气自然就有。

我们知道一切经历都是主观赋予的意义,了解自卑人人都有,每个人有差异但平等,进行课题分离,大家都在自己的人生轨道上行驶就可以了。我就是理所当然的做自己该做的一切,我不打扰你,你不干涉我。所谓自由,这就足够;所谓勇气,不就蕴含其中吗?

所以,我以为,要紧的就是自己从心底里接受这种观点,勇气和幸福自然会到来。当然,阿德勒是针对不同的场景做解释,我在此是从底层逻辑推导。

最后,阿德勒说人生是刹那的连续,不是一条线,而是点的连续。

这正是通往幸福的关键——专注当下。

“人生是连续的刹那,根本不存在过去和未来。你是想要通过关注过去和未来为自己寻找免罪符。过去发生了什么也你的‘此时此刻’没有任何关系,未来会如何也不是‘此时此刻’要考虑的问题。”

这就是阿德勒的目的论,从起点我们依然可以导出这样的幸福密码:

认真的过好每分每秒,这就是幸福全部的意义。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