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拾伤青年
拿起这本书,是书友的推荐,他的极力推荐说这本书能改变我的三观,我不信,所以翻开了这本书。
书的前半段实在索然无味,读者甚至不知道作者到底在表达什么,要不是一贯翻开书就看到底的习惯,依我五年前的毛病,早扔到臭水沟去了。讲的什么乱七八糟。
书的转折点和铺垫有点长,一切都是为了突出文中的主角,斯朱兰。
如果现实中有个人事业有成,家中有贤妻子女,他会不会忽然舍弃这一切?
斯朱兰做到了,为了能心无旁骛的画画,他舍弃了这一切,去到异国他乡,他的妻子一度以为他是出轨,当明白他是为了画画,她决定不再原谅他,这种男人让她心都伤透了。真是奇怪,连出轨都愿意原谅,画画就不能原谅?
在异国他乡的斯朱兰,生活潦倒无助,若不是有位低俗的画家看出了他作品中的精髓,看出了他的潜能,愿意和条癞皮狗一样资助着他,恐怕他早已饿死街头。
斯朱兰这个人无心无肺,他的一切行为都是为了完成心中忽然来临的灵感美。为了完成画作,他可以舍弃一切。可是他的身体有时候又追求肉欲和食物。这让他很难受,他憎恶自己这身臭皮囊。
这种压抑欲望让他犯下了夺友之妻的错误。他把那个一直奉他为神明的朋友的妻子抢了,后来甚至逼的朋友的妻子自杀。因为他享用完了那个女子,他就抛弃了他。
为追求艺术就该控制身体一切的行为吗?就要将性欲看成罪过吗?看到这里,真的有点毁三观,难道自古以来伟大的艺术家都是这般癫疯,才成就旷世的作品?
后来斯朱兰遵照内心的呼唤,走入了大山深处,土著人身边,成为了一名土著人。甚至以高龄娶了一位17的土著姑娘。
姑娘自从嫁给他之后就矢志不渝,一心一意。为他生孩子,为他做任何事情。想想斯朱兰真是幸福,那么高的年龄都有人如此爱他。
在这位土著姑娘的细心照料下,斯朱兰的创作达到了巅峰,而且对于生命的感悟也越来接近,整个人再也没有以前那种为了追求真美而散发的与世不共戴天的感觉。曾经的惨暴如狂已然不在,剩下的只有一颗平静的心。
斯朱兰在眼睛失明的情况下依然在创作,就如同贝多芬耳聋一样伟大。他不止失明,甚至得了严重的当地传染病。这种病使得当地土著对他恐慌万状,甚至不准他们用小溪里的水,这时候人性表现的淋漓尽致,这是千百万年来人性害怕被感染的共同点。这是歧视中夹带恐慌的举止。
斯朱兰在瞑目之时要求将房子烧掉,因为房子墙壁上有他留下的最伟大的画作,他不愿意留在世上,他怕这世界污染了他的画。
全书到底就算结束了,并没有改变我的三观。一个人的三观不可能因为看完一本书就改变。我只是觉得艺术家都是癫狂,都是上帝忽然赋予的一项任务似的。
不然为何斯朱兰忽然想画画,而且那么坚定,放弃了一切。他死后的作品被世人奉为至宝。他只是心忽然被上帝拨动了一下,就想起了画画。
他作画不为名不为利,只是一种强烈的欲望。这种欲望不释放他就会死。这就是他的使命啊。
为什么书名叫《月亮与六便士》?月亮代表着纯洁,便士是金钱社会的代名词,斯朱兰前半生的平庸使得他追求理想的脚步有点儿晚,此后他一直追求纯粹的美,震撼的美,摄人心魂的美。月亮美,但高不可攀,但斯朱兰就是要追求这种美。他要彻底脱离金钱社会去追求月亮般的美。至于为什么是六,可能是六为吉,六星捧月的意思吧。
如果月亮代表着纯粹的美,那么太阳就代表了众生,芸芸众生还是要靠太阳活着,毕竟月亮太过虚幻,给不了生命以温暖。
人的一生追求理想的脚步是不是必须如同斯朱兰这般癫狂才能被世人瞩目?是不是只有陷入自己的精神世界才能做到无欲则刚?
这就是我看完此书的感悟,其实上周就看完了,这时候才写有点晚,不足之处望指点,谢谢来观看。谢谢。我是拾伤青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