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从初中开始住寄宿学校,每两周回家一次,每次回家都会背上很多书和作业,然后,再原封不动地背回来。虽然返校后疯狂补作业的一个个夜晚告诉我:在家你是不会写作业的,但我从不死心,总在出发的时候信心满满,觉得带少了都不够我做。这习惯,一直从初中延续到如今读研。12年的经验雄辩地证明:带书回家,是因为你太不了解自己身上的惰性。
今年年初,作为编辑在一家律师事务所实习了几个月,对律师光明的“钱途”产生浓厚的兴趣,继而决定参加今年的司法考试,赶上”非法本司考“的末班车。我向来是个有行动力的人,有了想法后立即付诸实践:关注了司考的几个专业公众号,了解了考试的基本题型和要求,读了十来篇高分经验贴,托本科同学买了全套复习资料,一个已经通过司考的朋友还给我做了一份复习计划。
周围的朋友听闻我要报名司考,纷纷都来鼓励:“一直都觉得你特别适合做律师,能说会道又喜欢争论,感觉你终于找到适合自己的人生道路了啊!”“你应试能力那么强,文笔又好,司法考试对你来说不是问题。”“你简直就是为司法考试量身打造的人才!”在这一片片热情洋溢的支持中,我感觉自己已经通过了司法考试,平日思索最多的不是怎么应付考试,而是将来要去哪个律所,专注哪个领域的法律事务。
这种飘飘然的状态一直持续到我开始真正投入复习。
暑假来临,我按照计划踏上了回家的路,临走前把厚厚的18本司考书快递到家,花了我近60,当时就暗暗发誓,回去一定要如饥似渴地学习,才能对得起我这笔快递费啊。
回家第一天:刚回来,那么累,收拾下玩玩手机睡觉。
回家第二天:按照惯例,去姥姥家。
回家第三天:这天是我生日啊,我有任性的权力,再玩一天吧就。
回家第四天:什么?停电了??
回家第五天:暴雨,断网了。
回家第六天:老妈他们打麻将三缺一,我真的是被硬拉过去的!
回家第七天:同学家宝宝满月了,这没法推辞啊……
就这样,一直到回家的第15天,我走了……去延安参加学校的暑期社会实践。走的时候,箱子里又装上了那本看了四个月都还没看一半的大厚书:我始终对自己的自制力抱有难以理解的信任。
当然,随后自制力再一次辜负了我的信任。在延安、西安、郑州的这12天里,每个夜晚都有学习的时间,但白天一天的疲惫下来,我只想洗个澡躺在床上玩手机。那本大厚书,只在别人好奇的时候打开过一次。
再次回家,已经是7月底,此时的我对自己已经完全不抱希望了,从到家至离开的5天里,我夜以继日地看剧打游戏,玩得越放肆内心对自己的鄙夷就越加深。临走那天,我又面临一个问题:如何处理我快递回来的这摞司考书,要再快递回学校吗?这个问题很纠结,因为这不仅是一摞书的取舍,更是我曾经有过的律师梦的取舍。
回想从四月份决定报考司法考试至今这五个月来的自己,一种绝望深深蔓上来:我的懒惰,超乎我的想象。接下来距离考试还有一个半月,我还有17本半的书没看,而学校那里还有三篇论文加上9月初的毕业论文开题报告,所以,关于是否还要继续,答案已经很明显了。忘记了是谁说的:当你发现自己走在一条错误的道路上时,及时停下就是最大的进步。很显然这句话就是用来自我麻痹的,但它此刻有效地安慰了我,让我在自己投入了200多资料费300多报名费以及断断续续的五个月复习后,仍心安理得地放弃了司考。
趁爸妈没注意,我悄悄把这摞书抱到楼上的角落,放下时内心居然闪过一丝愧疚,因为我突然想起了跟爸妈说我要参加司考以后要当一名律师时,他们期待的声音。放下这摞书,我就彻底放弃了这个梦。
我想我以后回家,是不会再带书了。然而,其实也没机会再犯这种错误,因为我以后,都不会再有暑假,回家的时间屈指可数。这到底是幸还是不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