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15晚会上,我们的“脸”都被丢尽了。
其实,何止是一个晚会上才知道,每天进出小区,进出各商场,进出各单位,不是总有个机器在盯着我们吗?
还好,大家还是强大到,已经对它们视若无睹了。只要银行卡里的数字还在,还没有被通知在某个从未去过的地方犯罪,大家也就相安无事,不去理会。
信息化大爆炸时代,大数据潮流风口,人们无法阻挡,也绝不以个人的意志为转移。
当年奥巴马当选时,真的意味着大多数美国人放下了种族歧视吗?
当詹姆斯谈及家庭出身时,是不是觉得NBA明人球星更多来自于贫困地区?
有多少人买了书真正看完了?父母是否暗自喜欢男孩儿多于女孩儿?
这几天夜读,我被一本收藏在Kindle里有一段时日的书吸引了。书的中文标题也够吸引人——《人人都在说谎》。
这个名字让我想起了以前看过的《万万没想到》,也想起了最近每日都在阅读的《薛兆丰经济学讲义》。
这本书是赛斯·斯蒂芬斯-达维多维茨(Seth Stephens-Davidowitz )基于赤裸裸的数据真相而写下来的。
他从一个个备受关注的话题切入,用他独特的数据挖掘和分析方法,得出了让人大跌眼镜的结论。
刚开始阅读的时候,有些晦涩难懂,全然不似看纯中文书籍来得通顺,但越看越觉得像这几天在关注三星堆的人们的心情一样,也在打开一个神秘的世界,揭开一个神秘的面纱。
而这个世界,这层面纱,却是人人有份。
我相信很多人,都有种类似的感觉,打开手机,百度、淘宝、头条、微博、微信、抖音……这些似乎天天都见的平台,有种细思极恐的感觉,就是手机可能被监听了。
因为似乎它们很懂我,知道我的想法,知道我要看什么,知道我要买什么,知道我的喜好,甚至于我最亲的人。
其实,这都是我们自己“吸引”来的。以前是“勤学好问”,现在大概只有学龄前或者小学生才能做到了。因为所有人都有了一个绝佳的工具。
那就是搜索引擎。
遇到问题时先去百度,连幼儿园和一年级小学生,都知道了不懂问小度。完成寒假作业,要在家人帮助下,利用百度进行查询,完成科创小论文之类的。所以搜索引擎几乎完全不用费劲,可以获知我们心灵深处,最想要了解的事情,最真实的喜恶。
那些不便与人言说的恐惧、忧虑和疑问,搜索引擎都知道。作者便是立足于谷歌搜索对表面现象下的深层现实对数据进行了工程架构和分析摸索,得出了很多与媒体,与公众,与口头完全相悖的结论。
所以,真相不在嬉笑怒骂中,而在个人手指下,被有心的数据工程师,居心的商业公司,拿来做研究,做推广,同时像作者这样,拿来昭告世人。
“你们以为的,就是你们以为的吗?”
许是读研究生的时候,受过较为系统的数理统计训练,不说数学建模,一般的概率统计、因素分析、回归分析还是会做的,也看得懂数据背后的真相。
所以这么多年,无论看书还是创业,无论生活还是工作,我都对数据特别敏感,也喜欢去找数据,做研究,便于自己做出更好的决策,找到更好的机会。
所谓“知己知彼,百战不殆”。曾经在做一个新领域的市场开发时,我又开始了老习惯。某政府采购网上,一眼看去,似乎甚为阳光。每个招标文件里,都写得清清楚楚,公平公正公开。
可事实上呢,当我从网站中扒出这个领域三年的中标公示数据,还只是填到了我惯用的表格中,我就已经基本知道竞争对手有哪些,自己单位面临的处境了。
大项目里几个大头轮流坐庄,几个大头周围基本都有几个小鬼作陪,总之,差距就是那么明显,团伙就是那么清晰。
所以,我非常明白,死磕数据,一定会得到你问也问不到的结果。作者也是如此,本来志趣是当职业篮球运动员,没想到却成了数据工程师,发现了一个又一个真相。
曾经有一度,我很懊恼,为何怎么模仿,怎么学习,似乎怎么也写不出爆款文,然后有一天下午,我真的研磨了某平台中那些热门热点,几乎都是几百万流量,岂能是十万能比的。
但除了新闻热点以外,几乎大多都是有一个耸人听闻或者诱人入胜的标题,封面图片几乎也是半遮半掩,有的甚至与正文毫无关联。当你只是艾特热点,发点意见都不被审核通过时,严重怀疑审核双标肯定存在。
大多人都认为自己是正知、正能量的化身,却不曾想在打开手机时,手指无意中出卖了你想要一探究竟的欲望。
世界也本来如此,一半在阳光里,一半在黑暗里,独善其身则已。更何况,自己的阴暗,不也深藏不露吗,真的只有数据知道。
(无戒学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