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是当前好莱坞依然没有片面迎合市场趣味的导演,在他的作品中展现了他丰富的创造能力,天马行空的想象力。他的作品有一种阴郁的歌特风和灿烂的童话风,他的电影无论在思想内涵上还是在表现手法上,都有强烈的陌生化审美特性。下面我将从3点来讨论他这个陌生化的审美特性。
主题思考的陌生化
我们知道,几乎所有的电影的内在主题,不外乎是社会状况以及人的情感和思想的体现,但是蒂姆波顿却用更荒诞,畸形的角度来剖析这些问题。
下面我将来解释他这种做法的内在原因。
由于蒂姆波顿有一个并不愉快的童年,导致他对周遭的环境有着特殊的敏感性。而这些正体现在他的电影当中,通过电影中的那种离奇荒诞的画面。 但对于这些负面事物,它不是进行正面的揭露或斗争,而是设置一个怪异的情境,打破观众的审美习惯,通过正常观众感受和理解这样的难度,整个审美时间也由此得到延长。在这个过程中,观众也被他的这种艺术感染力所俘获。
他拍摄了两部关于父子亲情的电影。
1.在父亲去世的刺激下,他拍摄了电影《大鱼》,这是一部充满亲情意味的电影。在这部电影中,我们可以看到他对父亲的追悼,同时也有作为儿子的内疚。
《大鱼》是双线叙事。一条线是父亲爱德华年轻的传奇故事,另一条线则是威尔眼中的现实世界。
在爱德华年轻时,生性热爱自由的他不仅 在家乡有着诸多值得一提的经历,如带领球队赢得比赛,当消防员救人生命等,而在环游世界之 后,他更是遇到了很多古怪而有趣的人,如马戏团的狼人老板,连体的双生姐妹等。其中一个经历就是爱德华曾在儿子出生时遇到了一条巨大的鱼,从而丢了自己的结婚戒指,爱德华为了夺回戒指而迟到。由于爱德华总是对自己这些超现实 经历喋喋不休,感到厌倦的威尔离开了父亲。而 在父亲临终时,威尔才领略到了父亲以最纯最真的口吻来讲述自己离奇一生背后的胸怀。电影在展现父子和解这一主题时,不是单纯地渲染父亲 爱子的深情或养育后代的不易,而是让电影虚实 相生,加入了 “相信童话”,保持纯真以给他人久违的温暖的理念。
2.同样体现父子亲情的还有,《查理和巧克力 工厂 》( Charlie and the Chocolate Factory,2005 ) 。 如果与 《大鱼》稍作对比就不难发现, 《查理和 巧克力工厂》 中的主题已经从对父子关系的思索 进一步扩大了,带有更多伯顿对社会的讥讽。
在 《查理和巧 克力工厂》 中,一共有五个孩子获得了幸运金 券,凭借金券他们可以参观旺卡的巧克力工厂, 并争夺继承工厂的权力。而这五个孩子中,家境 优越的维奥莉特和奥古斯塔斯是羞辱、嘲弄查理 最多的,父母的有权有势使得他们小小年纪就不 愿意尊重他人。
伯顿试图在电影中传达出这样的道理: 第一,人不可以失去对他者起码的尊敬和善 意,不应有贪婪、霸道之心; 第二,尽管毕奇先生夫妇没有钱,但是他们善良、坚韧的人格就是 给查理最好的财产。
可以说,在内在主题的设定上,伯顿选择的 是一条奇正相生的路,其正在于主题无论是对亲 情的怀念、赞美,抑或是对社会中贪婪、自私者 的批判本身都是观众熟悉的 ,但他把原本常见的主题奇异化、 陌生化,甚至让观众对于伯顿真正想表达的主题,对电影中的 “虚”和 “实”猜测不休。
人物形象的陌生化
人在审美过程中, 感官是容易进入疲劳状态的,因此人对于陌生、 新鲜的事物有着一种期待。
在蒂姆·伯顿的电影中,人物形象往往是被扭曲过了的,他们违背人们业已形成的认知, 首先是一种在外形上的变形、夸张,这种陌生化是最为直观的。这方面最典型的例子莫过于 《剪刀手爱德华》( Edward
Scissorhands,1990) ,电 影实际上沿袭的是 “美女与野兽” 的人物关系模 式 。这样的人物形象和我们在日常大街见到的人是有着完全的陌生化,也正是由于这样的陌生化,他的电影有了自己的个性和风格,一种异于常人的阴郁哥特风。
其次,“以丑为美” 的人物形象的陌生化,伯顿则揭开他们的外 衣,让观众审视他们内在阴险、虚伪、自私的一 面。例如,在动画片《僵尸新娘》( Corpse Bride , 2005) 中,原本在观众印象中可怕、肮脏或邪恶 的骷髅、僵尸、鬼魂被塑造成了真善美的化身。 死去的僵尸新娘情真意切地渴望着心上人的到 来,在结识人类青年维克多以后,僵尸新娘和其 他死人一起给维克多带来了欢乐和感动。而在维 克多必须面临两个世界的选择时,僵尸新娘悄然 隐退,让维克多与人类小姐维多利亚顺利结婚。
这种 “以丑为美” 的 易位使观众同情鬼怪,而厌恶 “不领情”的人类。而也正是这样的陌生化,对丑的赞扬,造就了他电影独特的个性。
叙述氛围的陌生化
蒂姆·伯顿擅长对场景、环境等进行创造性 的加工,尽可能地给观众提供新意,即使是原本 平淡无奇的故事梗概,往往也因为他对周围世界 的改造而大放异彩,更新观众对具体叙事的情感 体验。而这种加工,很大程度上就体现在哥特风格的运用上。 阴森恐怖的哥特 ( Gothic) 艺术盛 行于维多利亚时期,是当时浪漫主义的一个组成 部分 。
哥特风格体现在叙述 氛围上就是能够给予人无限的恐怖与刺激,如凶 杀、复仇,包括偏向阴森、负面的超自然现象 等。但另一方面,伯顿又没有单纯地沿用传统的 哥特艺术风格。准确地说,在伯顿的电影中,他 表现出来的是他个人的哥特情缘,是他在自己的 审美偏好中改造过的哥特风格。这就使得伯顿电 影在叙述氛围上于哥特本身带来的陌生化之外, 又多了一层陌生化。
以动画片《文森特》( Vincent,1982) 为例,在 表现一个孤独的 7 岁孩子的童年生活时,伯顿没 有按照迪士尼的惯常风格表现主人公文森特的天 真、善良或是遭遇逆境后成长、奋起的过程,而 是展现了他所处的两个分裂的世界。在现实世界 中,文森特早熟、听话、彬彬有礼,但是在文森 特个人的内心世界中,他给自己编织了许许多多 奇怪的故事: 在他的幻想中,自己是一个类似于 爱伦·坡笔下的阴郁凶手,在杀死自己的妻子以 后,良心被折磨,于是想挖开埋葬妻子的地方看 看里面是不是真的有尸体。在他挖开 “坟墓” ( 其实是母亲的花园) 后遭到了母亲禁足的惩罚。
在后来的《小科学怪人》( Franken- weenie,1984) 中,伯顿通过向经典黑暗故事《弗兰 肯斯坦》致敬,又一次重复了自己的这种陌生化。 与之类似的还有如《断头谷》( Sleepy Hollow,1999) 等作品。
以上三点就是他电影的陌生化的特点,也正是由于这与众不同的风格,才使他的电影有鲜明的辨识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