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数次或跑步或骑行的翠湖,今天如同一位温润的故人,在薄雾中悄然苏醒。
我踏着晨光起跑,从云南大学开始,沉入“一池翠湖水,半部昆明史”的浩瀚叙事里。十公里的步程,每一步都叩响历史,每一瞥都遇见生活,翠湖这五华区的灵魂,用她深沉的脉搏,默默诉说着昆明的日日夜夜。
脚步如梭,穿过时光的密林。王九龄旧居的青砖小院静默不语,昆明袁嘉谷旧居的门扉掩着往昔书卷气;云南陆军讲武堂历史博物馆巍峨的黄墙在晨光中泛着耀眼光泽,墙内仿佛仍然激荡着百年前青年志士的慷慨誓言;解放纪念馆陈列着峥嵘岁月,起义纪念馆(卢氏公馆)则定格了历史的惊雷。经过了李公朴殉难处、北门书屋旧址,心中凛然,英烈风骨仿佛已融入拂面清风,在街巷间悄然流转——翠湖周遭的一砖一瓦,都是五华区作为“历史文化核心区”最沉甸甸的基石。
然而历史并非沉睡的标本,她正与鲜活的日常水乳交融。纸布石书店的墨香悄然飘出,小吉坡、西仓坡的市井烟火依旧熟悉;石屏会馆古朴的飞檐下,中和会酒吧的霓虹曾是我推开新世界大门的印记。翠湖边,英语角旧址旁,仿佛仍有当年周四夜晚青涩的英文交谈在风中低徊。那家北门街的法式烘焙店,诱人的甜点香气与店主亲切的微笑,无数次让脚步流连驻足。
晨光中的翠湖,也是一幅动态的生活画卷:满池荷花在晓风中摇曳,露珠晶莹如星;黄公东街的红墙下,一大早就已经有不少游人拍照留念了;悠闲的小狗或坐着或摇着尾巴,寸步不离晨练的主人;队友们奔跑的身影是湖边流动的风景线。只是,记忆里的星巴克绿标不知道什么时候被霸王茶姬清新的门面替代——时光如掠过湖面的飞鸟,纵使湖光山色依旧,人事的质地已在静默中悄然流转。那熟悉中渗出的陌生感,正是翠湖与城市共同呼吸、吐故纳新的证明。
十公里步程,汗水微沁。回望翠湖,历史的风云际会与市井的烟火温暖,在此处无缝编织,凝固的建筑与流动的晨光在此处和谐共鸣。
我想,翠湖绝对算得上我们昆明五华区跳动不息的心脏与灵魂核心。 她不仅仅是一片水域,更是一个巨大的文化磁场。从明清的私家园林,到近代的风云际会,再到今日市民生活的中心舞台,翠湖及其周边街区,像年轮一般层层累积着昆明城的记忆与精神。那些散落在湖畔的历史遗迹——讲武堂的尚武精神、卢汉公馆的抉择瞬间、文人旧居的书香墨韵、英烈足迹的浩然正气——共同构筑了五华区厚重无比的历史文化底蕴。这份底蕴,正是五华区被定位为昆明“历史文化核心区”最坚实、最无可辩驳的依凭与荣光。翠湖周边,以其无可替代的文化浓度和生生不息的生活气息,为这“核心区”的定位提供了最生动、最有力的注脚,功不可没,也实至名归。
翠湖,纵使日日盘桓亦不觉厌倦。只因每一次环湖奔跑,湖面荡漾的波光里,都同时映照着昆明深沉的昨日、蓬勃的今朝,以及那无数个正在晨跑者的脚步下、在城市的吐纳中,被温柔编织、通向远方的明天。翠湖是活着的历史教科书,是日日更新的生活现场,更是五华区当之无愧的魂魄所系。 她以碧水为墨,以堤岸为纸,日复一日书写着昆明的编年史——根系深扎于千年的厚土,枝叶却永远向着新生的阳光伸展。这份厚重的积淀与鲜活的脉动,让“历史文化核心区”的称号,稳稳地、实至名归地落在了这片碧水环绕的土地之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