拿到这本书之前,名字就让我浮想联翩,脑袋里已经编织了一个画面出来。与佛陀,在某一个清晨,某一处,静静坐在一起吃早餐。
不知道为什么,想起乔布斯所言
“我愿意把我所有的科技去换取和苏格拉底相处的一个下午。”
我想,每一个人,在某一个特殊的时刻,你没有设计和预料的时刻,都会有那么一次困惑。这无关家庭,无关地位,无关财富,只是关于你自己。关于你为什么会存在于这个世界,而你生的意义又是什么的困惑。
无论和哲学家一起探讨发问也好,或者和一个真正开悟了然生命真谛的佛陀吃早餐也罢,这样的谈话一定是深深触及你心灵深处,直指你的灵魂。
这本书关于对自己的发问和探讨的展开非常巧妙,作者将自己的疑问和内心深处那个想要触及的地方一直巧妙地隐藏起来。
一开始你会觉得,这与佛陀有何干,只是一个平常人奥托,美食图书编辑,中年男子,一切安逸。只是普通的生活中发生的平常事。有一天,痛苦降临,父母被撞身亡,奥托不得不回父母的农庄去面对处理所有的后事。
是的,这一切是作者故意为之。为了让他的心灵展开之旅不那么仓促,也为了能更好地将你带入他的无意识探寻之旅,让一切水到渠成,自然发生。
奥托用一个中产阶级的精明,骄傲,些许有些自大,但是又遵循善良本真的外表把自己深深隐藏起来,包括对自己的追问和探寻。
而那个“佛陀”,沃利亚仁波切,奥托“神经兮兮”的妹妹的上师,藉由奥托为父母处理后事的机缘,开始了陪伴和奥托自驾一周的旅行。
奥托虽然有些自傲,但是个好人,也是一个很敏感,对生活观察细微的人。
在全书中,无时无刻不在体现着他的这种细微。父母走后留下巨大的空洞,对子女割舍不断的感情,和极了解自己的妻子的默契相处之道,以及家族传承下来的说来就来的坏脾气。
对周围发生在他身边的一切,静的,动的,他都是那样的敏感而清晰。
父母车祸去世:
但我没有料到的,是在我父母葬礼之后的几个星期里,环绕我的庞大空虚感。
不止于丧亲。那是一种拉锯式的不满,在来来回回地切割我自以为是的神经束。有时甚至在最明媚的情绪里,我都能意识到它。把眼睛从美好的生活上挪开哪怕一秒,就看到它在那里。
像极了母亲的妹妹:
我拉开一把椅子,第一千次注意到,她的眼睛有多像我的母亲。一种灰绿色的,高原拓荒式的直率,就好像在那些雀斑和长睫毛下,卧着光秃秃的石头。
还有妹妹的雷人
尽管我的妹妹始终很雷人,这种雷人却是反复无常的,她的兴趣就像一只在你耳边嗡嗡叫的大黄蜂一样转瞬即逝。拍蜜蜂一巴掌,你有被哲的危险; 无视它,随便它嗡嗡,很快 它就飞到别的牧场了。
生活方式
为什么我们都为这么一种生活方式而骄傲啊,让家庭像干透的柴火一样裂成碎块。
和妻子谈到中年危机,以及旅程中的意外,仁波切
两秒钟的停顿,然后我横卧大床侧卧着,爆发出一阵大笑。笑声像是来自我的童年,似乎把我一整天的疲劳都拧开了。当它平息时,是渐变的,在几声反复的浅笑中逐渐减弱。
和妻子之间有趣又默契的对话,也让你羡慕他们之间的相处之道可以如此自然真实。
贾斯伯(狗)一直上楼去看你在哪里,然后又到花园里找,还到小溪附近的灌木丛里找。
给它几件我的旧T恤闻
不行,我在闻呢!
还有无时无处和职业相关的对美食的体会。
以及细致的心理变化过程。
如果对心灵的探寻你不感兴趣,没关系。那就好好欣赏一下本书那敏感和细腻的气息吧,无论是生活的点滴事物,还是情绪的起伏波动,都是那么生动有趣, 你甚至可以把它当做一个写作的训练书,去随同作者一起细微体验,去感知。
我一直在想,奥托是如何一步步打开自己的心理,打开自己掩藏很好的那个伪装,那层盔甲,不再用精明,略微的玩世不恭的口吻来掩饰他内心的真实想法和探寻呢?
奥托在一开始没有听从仁波切的建议,选择另外一条道路被堵后,那糟糕的心情和表现宣泄,从这开始,这是奥托打开心的第一步
“把自己丑陋的一面展现给一个完全陌生的人,尤其是这个完美的陌生人,我当然感觉尴尬,当然也有一种轻松感。我不需要再伪装更好的自己”。
当你不再抗拒,不再伪装,面对真实的自己的情绪和表现时,那一刻,你开始与自己连接上了。
在好心人反复的指引下,萨特将军旅馆入住的第一个早餐,和仁波切面对面,关于生命的意义,仁波切抓了一把土扔到奥托的杯子里,一直等待它变得清澈
“如果你想看到生命真实的样子,那你就得让水变得非常纯净,非常清白,在这个世界上不容易,但这是你必须去做的事。你不能搅乱头脑。”
奥托没有全然接受,也许是内心深处那层盔甲和防备,他不能平和地接受。
但是改变还是悄然发生了。
自驾在国道上,看着农场和农场里耕作的夫妇和他们周围的一切时
我突然有了惊人的想法:这些人知道如何生活。不是知道如何务农,而是知道如何生活。
妹妹和仁波切在最后一刻才告知奥托行程中有一些演讲和见面会,这点燃了奥托的焦虑。第一次演讲他没有去听,许是害怕,许是内心深处的抗拒,奥托只是在外面百无聊赖地打发时光。
在欧玛利礼堂的演讲中,仁波切和修女、检察官及其他人的对话,慢慢触动了奥托,他敏感地察觉到,头脑中有些东西改变了。
是一种生理上的感知,尽管很小,就好像四道薄墙被往外移动了几英寸,或者其中一道墙开了一扇门,一小道光趁势而入。
奥托内心一直有些声音在说话,在和自己对话,仁波切点燃了它们,让奥托在一次次交往中,谈话中不得不去面对自己,去面对头脑,念头,意识,生活方式,轮回,修行,对家人的态度等等。
在最后的一段旅程,奥托是完全开放的,不再顾及,去询问每一个自己想要了解想要深入的话题。而经历一次类似于扒皮,却带给他短暂、无法描述的愉悦感受的瑜伽课后,奥托有了更真实的体验。
话题更深入,爱的力量,爱的源头,宇宙的源头。
这就是这本书的魅力,它没有向你传输修行和探寻的知识,它只是借助这个敏感的、抗拒自己内心的美食编辑的细腻感受,去展现他的探寻过程。
丝丝入扣,真实入微。
有一段时间,我甚至逃离书,去百度沃利亚仁波切的生平,我想去看看书中提到他写的书到底是什么。
直到看完书,翻到作者手记,才顿觉,这是一部虚构作品,不觉莞尔。
我许是进入主人公的情绪和探寻历程太深了吧?才会相信这所有的历程和经历的真实存在。
但是,从另一方面,又非常感激作者,用这种方式展现出来。
作者罗兰.梅鲁洛,1953年出生于美国波士顿,出版了十三部小说和七部非虚构作品。
这本《与佛陀一起吃早餐》中关于上师仁波切的观念和感知来源于作者30年的阅读,跨越宗教、哲学、心理学范畴,加上在天主教、新教、佛教的冥想中心,非宗派的精修中心以及修道院的经验。
经历过,不去判断,不去评说,只是呈现给读者变换的过程,让读者自己去体会,这就是这本书的打开方式。
也许作者一开始太含蓄,没办法给你铺就太多他的变化过程和细节,让你觉得前期的心路变化过程难以了解。没有关系,后来的递进足以让你慢慢去体会。
虚构,但是虚构来源于真实的经历和感受。
可以不用去接受,不用去相信,不用去认同,只是带着静静和奥托一起展开这次旅程就好的心态去看这本书。
无论是言语的美好,观察细微的描述,或者层层递进的心灵探寻,你总会有所收获。
开始这次旅程就好,你还可以过一段时间再去看看这本书,是否会带给了你不一样的感受。
不要错过的一本书,《与佛陀一起吃早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