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农村中学生的不良行为习惯

        当代中学生的不良学习习惯与生活习惯严重影响着他们的成长。中学生作为思想敏感、行为可塑的知识性青少年群体,他们尚未健全的身心也受到很大冲击,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在外部环境的浸染中悄悄改变,有的学生渐渐迷失了自我,养成了一些不良习惯。“我的孩子怎么了?”家长迷茫的看着变化中的孩子,忧虑而又无可奈何;“我从来没遇到过这样的学生!”,“现在的学生习惯太差了”,农村教师们越来越多的感觉到学生行为习惯的变化,不得不深深的反思自己的教学,重新审视自己的学生。学生们出现了一系列的不良行为习惯,“问题学生”越来越多,甚至中学生犯罪率也呈现了上升趋势,农村中学生的行为习惯建设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新问题、新挑战,它如同一个个巨大的问号和叹号,撞击着整个社会的神经,呼唤着、期待着来自实践的回答!

        部分学生品德行为习惯存在较为严重的问题:“知而不为,明知故犯”是当前农村中学生品德现状存在的最主要的问题,主要表现在:有一部分学生对班规校规记的很熟,但是很少或根本没有落实到行动中去;有一些学生对老师强调的纪律当面很遵守,一离开老师的监督就违反;有的学生在学校里表现的很好,但是一走出校门就完全变了模样,把老师的教导跑到了九霄云外;有的学生在作文上写的感恩父母的文章很感人,但是回到家里却对父母吆二喝三,颐指气使,一派小公主或小皇帝的模样。有的学生被老师屡次批评教育后却不改正,依然我行我素。“责任意识减弱”是当前农村部分学生较为突出的问题。主要表现在: 有的学生集体观念差,不愿意为班级利益贡献自己的力量,甚至经常为班级荣誉抹黑;有的学生只顾自己利益而忽视别人;有些学生只知道伸手向父母要钱,而不考虑父母生活的艰辛。有的学生没有社会公德意识等。“是非善恶标准不清”是当前农村一部分学生较为明显的问题。部分学生对一些不良学生违反了纪律,不采取抵制的态度,而是幸灾乐祸,一副唯恐天下不乱的样子;有的学生对于遵守纪律、积极上进的学生不作为榜样学习,而是冷嘲热讽、打击报复;有的学生对于考试成绩差,不以为耻,反以为荣;有的学生考试作弊,上课违反纪律,不觉得羞耻,反而觉得自己有本事,敢于挑战权威。学习习惯较差主要表现在:学习方法不科学、学习兴趣较差、缺乏合作能力和探究能力、无主动性与自觉性、时间观念极差,不会合理分配时间。

        “只养不教,重养轻教,重物质,轻思想”是农村一些家长在孩子的教育上的突出现象。在学生品德形成的关键时期,也是学生最需要关心、帮助和扶持的年龄阶段,有些家长没有进行正确的教育、管理和帮助,反而认为给孩子挣钱,给他钱花就是爱孩子。由于对子女毫无原则地溺爱,甚至包庇、袒护、纵容子女的不良行为,帮助子女隐瞒过错、逃避责任。把教育孩子的内容局限于爱他、宠他、惯他,而忘了教他,殊不知,这样的爱是对孩子的一种溺爱,更是一种害。          目前农村中学生身上存在着较多的不良行为习惯,包括品德、学习、生活、心理等诸方面,究其原因有主观因素也有客观因素,需要学校、社会、家庭的共同努力,才能改变这些学生存在的不良习惯。愿我们的孩子在我们的齐心协力下健康快乐地成长!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