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个关于以为的小节
《你以为你以为的就是你以为的吗?》读过的人都知道,你以为的并不是你以为的。
没读过,看到这个标题后也会开始质疑,我以为的并不一定是我以为的。
为什么我们总是会自以为呢?
之所以会相信自己以为的那个样子,主要是源于主客观两个因素:主观是选择性相信,即我只相信我愿意相信的那个“事实”;客观是别人想让你相信的那个“事实”。这二者的共通点只有一个——“事实”。那什么是事实呢?
这是一个关于事实的小节
先来看一个片段
评估结果,又名还原事实。
什么是还原事实?就是回顾之前发生了什么。
这个定义很简单,以致简单到我们经常忽略了还原事实,把我们看到的、或脑子里想起来的过去简单地当做了事实。简单讲,就是“我以为的就是我以为的。”但你以为你以为的就是你以为的吗?
我们看个例子
俗话说,有图有真相,当我第一次看到新闻里的这张图时,着实让我相信了美军在中东地区的残暴。但没多久,网上又破出这张照时,我整个人是懵圈的。
我觉得,我的智商被侮辱了。一图怎么可以两吃呢?左手一刀残暴,右手一刀仁义,好一个“二把刀”!截屏要有用,那还要真相干嘛呢?
宣传,是为了让你知道或相信他想让你知道或相信的。有图也不一定就会有真相,你以为的,也不一定就真的是你以为的。我们应该要有质疑和批判的精神去思考,去还原事实。
那该怎样还原事实呢?
前面的片段为我们总结了三个步骤:
1、实际上发生了什么事——就是那个下意识的“以为”。
但这并没有结束,最关键也最容易被忽略的是下面两步:
2、是在什么情况下发生的——把上一步的背景、环境了解下,可能会让你以为的发生变化。
3、是怎么发生的——从第二步再一点点地回到第一步,细节决定成败,小心求证。可能,你也就不在坚持你的“以为”了。
我们再回到那个新闻报道。
看到新闻用的那张图,问问自己,发生了什么?大兵的枪为什么指着那个人的头?这是什么地方?记者是在什么环境下拍摄的?偷拍?摆拍?为什么不是一张常规比例的照片?……
给自己一堆问题,还会得出一开始那个“以为”的评论吗?
这是一个关于安利的小节
这部分内容来自哪儿呢?
你还会以为是来自《你以为你以为的就是你以为的吗?》这本书吗?
如果没有,说明你掌握这个方法了。
其实这个片段摘自《复盘+:把经验转化为能力》,是一本讲解如何复盘的书,更多书中的内容,可以到豆瓣去挖掘。
这是一个关于练习的小节
下文摘自《左传·宣公二年》,问题是,左传里的这段靠谱吗?欢迎你在评论区中留下你的真知灼见。
……犹不改。宣子骤谏,公患之,使鉏麑贼之。晨往,寝门辟矣,盛服将朝。尚早,坐而假寐。麑退,叹而言曰:“不忘恭敬,民之主也。贼民之主,不忠;弃君之命,不信。有一于此, 不如死也!”触槐而死。
译文:
可是晋灵公并没有改正。赵盾又多次劝谏,晋灵公心生厌恶,晋灵公便派鉏麑去刺杀赵盾。鉏麑一大早就去了赵盾的家,只见卧室的门开着,赵盾穿戴好礼服准备上朝,时间还早,他和衣坐着打吨儿。鉏麑退了出来,感叹地说:“这种时候还不忘记恭敬国君,真是百姓的靠山啊。杀害百姓的靠山,这是不忠;背弃国君的命令,这是失信。这两条当中占了一条,还不如去死!”于是, 鉏麑一头撞在槐树上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