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段,天气闷热,没有空调的客厅,就靠风扇猛猛地转。
加班晚回的妻子,十点多才洗澡洗头。
可以想象,湿漉漉的头发要开风筒吹干的话,更热浪逼人。于是女王喊出一句:“走,出去吹吹风。”老公自然得快步跟上。
一路来晚睡成习惯的三宝,自然不愿放过外出刷脸刷存在感的机会,也紧跟我们一起出发。
骑上小电驴,兜风。
先到电脑城对面的酸料摊,据说是附近的老字号,有时我总觉得那里的酸嘢太甜,可也是来这又快又方便。
母女俩各挑了一份,加辣或不加辣,一人提着一袋酸嘢,我负责开小电驴。心里忽然想着得感谢发明小电驴的人,国家应能给人家颁个奖更好,毕竟是广泛使用的便民神器,生活烟火里少不了它。
在城市中,骑上小毛驴,不论是惦记着十里长街的花市、电脑城的酸嘢,还是新民路的烧烤,总能五分钟内载你到达。
很快,从电脑城逛到了新民桥。
桥是前几年修成的,还很新,横跨江上,自带光环,有种说不出的美。一直来是附近人们饭后散步的必经之点。
也许设计者就知道很多人会走桥上散步,人行道做得还挺宽,桥上的灯,虽不算高大上,在这四线小城,也算别有韵味儿。
栏杆上,时有蓝色的小草,映入眼帘。有一次,我问妻子和孩子们这是什么,都答不出。
有次我心里灵感一来,这很像《斗罗大陆》中的蓝银草哩。呵呵,陪着娃们看动画片,终究有一点“小成绩”。
不过,想到玉城这几年都热衷走文化路线,这栏杆上的草,八成跟玉林历史上某种东西有关。莫不是传说中的古鬰林“香草”?
果然,在一个玉林历史爱好者群里,我把这问题抛出来,受人敬重的黄老师,给出了“鬱草,甲骨文变体”这个答案。
要说桥上设计最得分的,是人行道上,每个桥墩对上的位置,都设置了一个向外突出的半圆形平台,三五个人,站立其中,沐着灯光,吹着晚风,谈天说地,好不惬意。
平常散步时,平台上常见有人,难寻空档。在这夏日的深夜,行人少了很多,我们很容易就“承包了”中间一个平台,把小电驴往边上一摆,暂时把这一小块地方“圈起来”,就完全属于我们家的了。
妻子惬意地享受着嘴里的酸辣刺激,三宝和我,则分摊了只酸不辣的那袋。
哎,人生五味,甜酸苦辣咸,总有一些时候是必须品尝的。现实生活中,妻子和娃都怕苦,家里餐桌,很少上苦瓜;我和三宝都不能吃辣,众口难调,各取所好吧。
没多久,妻子摸着头发说:“准备干了,大自然的风,就是比电吹风舒服。都不知道晚上出来还这么爽,以后要多出来吹下晚风。”
忽然想起一首老歌的大致歌词:“想和你再去吹吹风,风会带走一切短暂的轻松。”虽然歌曲大意跟当前情景并不符,对风的作用,还是描述得挺到位的。
我和三宝也很高兴,一起出来,既发挥了陪伴作用,又享受了口福,何乐不为。
总结起来,日复一日、两点一线、一成不变的生活,让人心感沉重。正如歌曲中唱的“一颗心硬硬冷冷,感动越来越少”,我们要让冷硬的心慢慢恢复柔软,方能触摸到更多日常的情感。
普通人嘛,别太过纠结追求那向往中的高度自律,把生活过地过于“标准”。有时不妨改改某些习惯,给生活找一点新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