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个人越来越觉得企业的招聘人员应向销售人员学习,才能更好地将招聘工作做完美,在此和大家分享一下。
因有机会以第三方的角度来观察招聘人员与求职者沟通,看到目前招聘人员在与求职者沟通中,有一种天然的优越感,一副掌握求职者命运的架式,高高在上地坐在招聘或面试的桌子后面,哪怕昨天他还在人才市场展位外面找工作。在同大家总结一些经验教训之后,我开始重新看待招聘中用人单位、招聘人员和求职者的关系。
我更倾向于将招聘人员看成是销售人员,是用人单位的销售人员。商品是什么?就是需要招人的职位,求职者就是客户,他就是要购买你这个职位的客户。
让我们再捋一下:企业有个职位要卖出去,谁来干这个事?是招聘人员,卖给谁?卖给求职者。企业会期待什么?当然是尽快卖出去,如果能要卖个好价钱就更棒。招聘人员要做什么?熟悉此商品,精通销售、谈判技巧,穿着得体、语言适当,总之对优秀销售人员的要求在这里都适用。求职者用什么来买你的这个职位?用学历、能力、技能、经验等等。求职者在买到你这个职位后他有什么好处,也就是说你的这件商品能给他带来什么,当然是包括薪资福利、个人发展、社会地位、行业成就、声望等。商品有好坏吗?当然,卖家有区别吗?一定有,销售人员有区别吗?必须的。比如求职者有钱(学历高、能力强、经验丰富),同样的商品求职者会选个质量好、品牌大、售后无忧的(岗位待遇好、职位高、企业够强,还有前途),对销售人员当然也会选优秀的,求职者购买职位一定是根据自己兜里的钱综合考虑了商品(职位)、卖家(用人单位)和销售人员(招聘人员)来决定的。
如果把招聘人员当作是销售人员,他摆出高高在上架势的可能就大大减少了。那又是什么使现在的招聘人员有一种高高在上的感觉呢,这里分别简单从历史和现实各找一个原因说说。历史上是由供需双方不平衡形成的,在改革开放后人才市场刚刚形成的时候,职位相对较少,求职的人相对较多,也就是说企业的职位不愁卖,求职者供大于求,那招聘人员当然就会很牛气了。不过现在职位和求职者供需情况已经发生根本性改变(用工荒),招聘人员也要随着市场情况进行调整,就是说你的这个商品(拟招人职位)市场上已经有很多了,而且客户(求职者)变少了,你的目标客户更少了,这是其一;现实方面的原因就好理解了,因为找工作是除去创业和啃别人之外生存的刚需,虽然商品(职位)很多,但因为信息不对等、相互缺乏了解诸多原因,求职者可选择的余地不大,所以销售人员(招聘人员)就有了选客户的条件,久而久之也造成了销售人员(招聘人员)只看重大客户(行业大咖、专业牛人、公司高管),而看轻普通求职者的现象就会比较普遍了。这其实就是销售中的市场分析和客户分析,市场如此之差、客户如此之少,销售人员再不做出改变,那你离下岗也不远了。
如果说招聘工作是销售工作,那有些人是不是会认为只要找个人把职位空缺填上就可以了,因为我把商品卖出去了呀,当然不是,那这样也就太Low了。我更倾向于这件商品(职位)类似一件艺术品,它有可能升值(人职匹配,做出贡献,共同发展),也有可能贬值(没配上套,无贡献或有损失),而且销售人员在把商品销售出去之后还是要和这个客户共事(这是此类销售的特别之处),就是说这个商品不仅要有售后,而且是随时售后。有多少招聘人员在向求职者介绍公司和职位时说得比较完美,但当求职者成为同事后就会报怨公司并不如招聘人员当时说得那么美好,甚至还会认为是招聘人员欺骗了他,这种事是时常有的。对于招聘人员如何介绍公司和职位,这还真不是一句两句话说得清楚的,不过尽量接近实际总不会太差。
现在我可能说得比较清楚了,人才市场中招聘的展位和企业在展销会上的展位性质是一样的,展位里面的招聘人员要通过自已的努力,把你企业的职位销售给最适合的客户。所以希望招聘人员一方面提高自身的素质修养和专业能力;另一方面企业和招聘人员也要认清形式,随着人口红利的消失,出现职位多于求职者的现象是必然的,再有创业、啃老等因素的叠加,优质求职者会越来越少;还有就是需要企业管理跟上时代的步伐,至少要提高员工在企业生产要素中的地位,人才重要不光要喊出来,更要实实在在,一步一个脚印的做出来,企业长远发展一定是靠人。假如以销售的理念和心态来做招聘,也许你会在起跑线上快人一步。
以上只是个人的一点思考,有失偏颇,仅供参考。
PS:此文限定在祖国东北部的部分城市和企业,请不要对号入座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