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ay247:在赋能和纠错之间,如何寻找平衡

小上听贝贝熊的故事时说到吃垃圾食品会增加脂肪,会变得肥胖之后,他问我:“妈妈你是觉得我是胖还是瘦?”

我跟他说:“不胖不瘦,刚刚好”

他接着问我:“那我再胖一点好吗”?

我说:“那也可以”

他停顿了一下总结性的说:“只要是我就可以,对吧?”

那一刻我们很诧异:这个不到5岁的孩子,已经get到了无条件爱的精髓。

我想起他第一次写成功日记,最后第10条他不知道该写什么,他就说:“我爱爷爷奶奶、外婆外公、爸爸妈妈,爱姐姐”。最后他加一句:“我还爱自己呀”。

我很感慨他有这样的安全感。

反观老大,每天一睁眼就是问:今天的计划例了吗?计划都如期完成了吗?有没有看书?锻炼在什么时候?钢琴今天要练多久?

曾经的她也如老二这般无忧无虑,安全感十足,自信也十足。

那天我们在找视频的时候看到了然姐在2020年疫情期间自己录的讲解《写给孩子的量子力学》的书,奶声奶气,灵动活泼,自信自在。

看到2020年的视频,我和张先生都感慨不已,也开始自责和反省。

仅仅是两年的时间发生了什么,但就是这两年拦截变化非常大,那个奶声奶气的小姑娘变成大姑娘,随之变化的是她脸上的神采和眼睛里的光。

有几次然姐问我:“你说那些学习好,人缘好,各方面孩子都好的同学,他是怎样的一种体验?”或者问我:“假如你有一个谁谁谁那样的女儿,你会不会更开心?”

我知道然姐说这些话背后的潜台词,我坚定地告诉她:“你就很好,有你这样的女儿就很开心,要的就是你这个样子,不是别人的样子”

但是她已不会像老二那样说:“只要是我就可以”

她从什么时候开始有这样变化的呢?

是从我们督促她少吃一点,多锻炼身体,注意保持体重?还是督促她看题更认真,写作业坐得更端正的时候?或者是责怪她为什么英语语法老错。数学应用题还不会画线路图的瞬间?

那些点点滴滴填充了一路走过来的寸寸光阴,是不是这些千言万语在然姐那里就汇成了一个中心思想:你不够好,你要改进?

我们有些难过,曾经那么用心呵护,期待给她无条件的爱,给她无限信任的孩子,但她从我们那里并没有得到足够的安全感与爱。

但是我们都知道这个纠结,看见孩子的错误,看见他做得不够好,如果不指出来,更是百爪挠心,更觉得没有尽到好的爱与教育。

摆在我们面前的一大难题就是如何纠错?在发现孩子的错误发现孩子做得不够好,该怎么去表达,既不损伤孩子的自尊心和自信心,又让孩子行为能够改善?

这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十几年来,我和张先生争执的次数屈指可数,但这屈指可数争执的原因几乎就是如何为老大纠错。

张先生对然姐的学习很上心,他说得最多的是:怎么讲了还是错,怎么上次更正下次还错?

我跟张先生说:“这太正常了,有很多孩子是这样,问题不理解,要跌跌撞撞很久才能明白。”

但张先生说:“我不信这个问题有多难,她就是不愿意用心去钻研,就是缺少一鼓作气克服困难的习惯,如果现在不让她养成,以后怎么面对困难?”

其实我们争论的核心矛盾的中心是:我认为能力还没有发展到,而张先生认为是态度没有发展好。

我们谁都有些许的道理,但谁走到极端都是错误,重点是如何去找一个平衡,既不损失孩子的自信,也能培养孩子的好习惯。

养育难点正在于此,如何去找这个平衡点。

鲍鹏山说:“什么是好的教育,好的教育是人自身的教育,使孩子变得更完美,更强大,使人情感更丰富,而不仅仅是功能性的教育,比如考试的能力,工作的能力,交际的能力和领导力。”

按照这样的教育观,如何去选择这个平衡点,要回到我们的教育初心。

我们的初心是让孩子有长远的发展,有自我完美,自我强大的复原力,这是一个孩子成长的底层地基。

回到然姐这里,协助他纠错,养成好习惯有必要,但是赋能让她觉得自己有力量有能力、她自己能行,也很重要。

如果在“纠错”和“赋能”中间必须有取舍,那必然是选择“赋能”,因为只有能力具备了,其他的就迎刃而解。

所以要解决的是指出错误的同时要记得动机是协助而不是指责。

昨天听到李元林老师的讲座,说到正面积极的思维,正面积极鼓励孩子逐步改进。

核心价值观是:无论我们说什么,我们传递的应该是给孩子信任感和安全感,至于她的节奏和时间表,那是她自己的事情。

想起在《习惯养育》的书中作者介绍了一种目标养成法:是说如果想培养孩子的某一项目标,不是直接指出他现在没有做好的,而是指出他每天在这方面的进步。

比如:孩子不会收拾房间,房间很脏乱,想要培养孩子整理收纳房间的习惯。那么就可以对他说:你今天的房间比昨天整洁一点,你今天整理了书桌,看起来很清爽,不断的去发现他在此方面改进,每天发三个表扬信息。这样的效果比直接指责他应该将房间说得更好更有效。

一个孩子逐渐成为有责任有信心的大人,是一条长长的布满荆棘的路,不像建造一台汽车或者发射一个火箭,有严格的标准的流程和程序,这些只是简单系统。

樊登老师说养育孩子是一个极其复杂的系统,好比培养一个花园,阳光雨水适合的生长条件和气候条件,其中过度的揠苗助长或者施肥修剪,都将影响这个花园。

所以其中最最核心的是赋能,是唤醒种子的生命力,相信它自己内在成长的系统。而所有的没有边界的干预压力,都会是成长的阻碍。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