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张图,是不是很熟悉?
你是否听过这样的措辞?“酸性体质的人比普通人更易患病!!!”
无论是失眠多梦、食欲不振,还是高血压、糖尿病,甚至是癌症,都是酸性体质造成。
你是否有过这样的担忧?
孩子正在长身体,照理说该多添肉类,可一想到这肉竟是传说中的“酸性食物”,不利健康,心里立马就打颤:
“这肉,究竟添还是不添?”
酸与碱,这个从初中化学就开始接触的名词,如今这几年,正借着一股“营养”之风,疯狂席卷广大报刊媒体,吹得广大老百姓是一阵阵的瑟瑟发抖,谈“食物酸碱”而色变。
化学酸碱pH示意图,食物也有酸碱说?
那么,食物酸碱论、酸碱体质到底靠不靠谱?
先亮结论:不靠谱,我们,都被忽悠了。
1、明确定义:食物酸碱,神马还是浮云?
事实上,从化学的角度分析,食物酸碱有据可依——把食物在空气中完全燃烧,然后将所得灰分溶于水中,根据此水溶液的酸碱性来区分食物的酸碱。但是,稍微有点儿化学常识的人就会明白,一个反应能否发生,如何发生,不仅跟反应物有关,还跟反应条件有着密切的联系。
早在上世纪40年代,有研究食品化学的专家将食物燃烧后所剩物质溶于水,测得酸碱度,以分析食物中的矿物质成分。但食化研究与食物在人体内的复杂代谢有着天壤之别。人体内的代谢反应,是在较为温和条件下进行的,而燃烧,是一种在高温条件下剧烈发生的化学反应。——哪能一概而论?
好,我们再接着往下看。
从另一个层面上说,营养学里,肉、蛋等高蛋白食物,以及米、面等高淀粉食物中,它们会含有较多的硫、磷等元素,经人体消化、吸收、代谢之后会生成酸性物质;而蔬菜、水果、奶等食物中含较多钾、钙等矿物质,其最终的代谢产物碱性较强。
现在老百姓们一谈“食物酸碱”就色变,最直接的“恐惧”,就是害怕食物代谢物破坏体液环境——主要是血液。在正常生理状态下,人体血液的pH值会精确地维持在7.35-7.45之间。尽管“食物酸碱”确有一说,但食物酸碱性的讨论意义并不大。因为,在正常人的饮食范围内,任何食物都不足以撼动血液精准的酸碱性。
为什么?因为我们的人体,是一个非常强大的调节系统!
2、把握全局:向强大的人体调节系统致敬
人体的调节系统,由3部分组成。
首先,人血液中存在碳酸盐、磷酸盐及蛋白质等三种缓冲体系,可让血液酸碱性保持恒定。什么叫缓冲体系?顾名思义,就是“缓解外来冲击”。酸性代谢物或者碱性代谢物多了,缓冲体系就开始上战场,为的就是缓解“过酸”“过碱”给血液带来的冲击,从而造成血液pH平衡的破坏。
其次,肺。我们每次呼吸,都是肺部在不停地进行氧气与二氧化碳的交换。二氧化碳是一种酸性代谢产物,它在血液中的溶解含量是根据血液中的碳酸氢根决定的。因为二氧化碳溶于血液中形成碳酸,而碳酸又离解出碳酸氢根。如果碳酸氢根少了,二氧化碳溶解就多,排出就少;反之亦然。
最后,肾脏这一环也不可忽视。肾脏也是处理代谢废物的器官之一,它会针对血液情况对血液调节过滤。酸多了,保碱排酸;碱过了,留酸丢碱。
正因为我们机体有如此强大的调节功能,血液的pH值才能保持在7.35-7.45的正常范围。通常吃的食物,哪怕连喝几瓶碳酸饮料,也不至于出现所谓的酸过量,变成酸性体质。
那么,人体到底会不会出现很严重的酸中毒或者碱中毒?
会。临床上的酸中毒或碱中毒,大多都是病理性的。因为只有在发生严重呕吐,丢失大量胃酸,摄入大量碱性药物,或呼吸系统功能异常时,才会出现酸碱中毒现象。(注意了,是只有在极少数情况下,先有严重的病变,才导致体液环境酸化或碱化。因果关系不能乱。)
3、没有食物不健康,只有膳食不合理
综上,“食物酸碱论”的指导意义作用不大。
大家在选择食物的时候,没有必要对哪个是酸性食物,或哪个是碱性食物过于纠结和斤斤计较。不过,“少荤多素”的膳食模式确实是我们所提倡的。
因为,已有许多研究表明,过多地摄入高蛋白高脂肪的肉类会增加慢性病的发病风险,而过多地摄入蔬果类食物有助于预防慢性病的发生。
不过还要提醒大家的是,我们强调的是“少荤多素”,不是“只荤不素”,也不是“只素不荤。每一种食物其他食物不可替代的营养,食物多样,才是维持我们身体健康的基础。
原创文章,图片来自网络,公众号及其他平台转载请简信联系作者授权。谢谢大家。
许冰
国家公共营养师
首都保健营养美食学会营养讲师
【擅长领域】食物营养、烹饪营养、运动营养、营养资讯翻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