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从文《边城》中的“碾坊”与“渡船”、“车路”与“马路”

《边城》这部中篇小说讲述的故事十分干净、简单和淳朴(后来拍成了电影版),既没有没有错综复杂的人物关系,也没有狗血的剧情,下面是百科的介绍:

它以20世纪30年代川湘交界的边城小镇茶峒为背景,以兼具抒情诗和小品文的优美笔触,描绘了湘西地区特有的风土人情;借船家少女翠翠的纯爱故事,展现出了人性的善良美好。由于《边城》的美学艺术,《边城》这部小说在中国近代文学史上具有独特的地位。

整部小说给我的感觉就是两个字:纯美

小说中有两对比较有意思的概念意象:“碾坊”与“渡船”、“车路”与“马路”,在后代的作品中也时有引用,值得剖析。

1. “碾坊”与“渡船”

“他又不是傻小二,不要碾坊,要渡船吗? ”
“那谁知道。横顺人是‘牛肉炒韭菜,各人心里爱’,只看各人心里爱什么就吃什么。渡船不会不如碾坊!”

解析:

  • “碾坊”代表的是碾坊主王团总的女儿,选择碾坊,就意味着接受衣食无忧的富足小康生活,象征着选择物质的丰足。
  • “渡般”代表的是撑渡船老人的孙女翠翠,选择渡船,就意味着愿意接替老人接受风吹雨打的撑渡船生活,象征着选择美好的爱情。

即,**碾坊和渡船两个具有风俗色彩的意象相对立,前者代表财富,后者代表爱情。 **

2. “车路”与“马路”

“下棋有下棋规矩,车是车路,马是马路,各有走法。大老若走的是车路,应当由大老爹爹作主,请了媒人来正正经经同我说。若走的是马路,应当自己作主,站到渡口对溪高崖上,为翠翠唱三年六个月的歌。”

解析:

  • “车路”代表的是将自己的人生大事托付给媒人,请媒人去向意中人说亲,最终成不成功也取决于媒人说的好不好及对方的看法,属于被动的求婚方式。
  • “马路”代表的是将自己的人生大事掌握在自己手里,自己主动花时间和精力唱歌求爱,最终成不成功取决于自己的真心诚意,属于主动的求婚方式。

3. 总结

走“车路”与走“马路”(托媒说亲与唱歌求爱),要“碾坊”和要“渡船”(追求金钱和忠于爱情),这两种不同的民族文化形态发生着强烈的碰撞,影响着这一代人。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