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8·南国往事(四):花城广州千年商都(2)


2、逛遍繁华珠江岸


        大街上,老王与L、J进了一家路边快餐店,这家店的玻璃店面通透而干净,食客很多。三个人吃了排骨青菜盒饭,很便宜,三块多一盒。饭后,开始了漫长的“二万五千里长征”——逛街。

        到广州来的外乡人,没有不逛逛大街的,如像逛上海的南京路一样,似乎只有广州、上海的货才抢手似的。L与J很兴奋,但东张西望不知道要去哪里,急得直嚷嚷。老王自告奋勇地要当L与J的“导游”,但却是不老练的“导游”,因为他是“三步不离地图”呢!但他仍然有道理:“在广州要特别当心,不要随便问路和与人交谈,这是一个大开放的城市。”L与J只得闭了嘴巴,收敛了许多。

        三个人走大街、串小巷,有商店就进去瞧瞧,买些需要的东西。香蕉很便宜,一元左右一斤,三人边走边吃,好不惬意。L与J进了一个邮局,准备给叔公、叔婆发电报,说到深圳的时间和车次。有些累,就在邮局坐下歇息。这时,L注意到,有一个人看了他和J一眼离开,一会儿又进来,装着有事又看了他俩一眼出去了。L发了电报后,三人出了邮局继续逛大街,却不想又见那人在他们左右晃荡,仿佛在跟踪。这让L与J有些紧张,好在有老王在。不一会儿,不见了那人。

        穿过了一条窄而长的小巷。这里是个体商贩们的“大篷车”,就像四川成都的青年路“大篷车”(百货摊区)一样。成都出了个“杨百万”,去年(1987年)成立了“杨百万蚊帐公司”,在成都市注册了首家私营企业,营业执照号为0001号;不知道广州的这条街上有否这样的人物?整条街上,服装鞋袜五花八门,但质量不敢恭维,不管是与国营商店比,还是与成都青年路比,皆显低劣,当然价钱也不贵。

        已经4点过了,三人来到珠江边。江水呈现出灰绿色。胀红了脸的太阳,略有疲乏地照着困顿了的三人。不远处,珠江上横跨的钢铁桥梁上,汽车的穿梭爬行与密密麻麻的行人的蠕动,使人联想起《清明上河图》的风采。不时有汽轮和货拖船从江面划过,带着“呜呜”的“彭彭”的喧闹声。



        一行三人沿着江边缓行。其实要在往常,早就想法休息了,而今天却不同,连一惯走不了远路的J也不甘示弱,兴致很高。在一幢高大建筑拐角处,老王告诉L与J说:

        “这里就是长堤--它被称为广州‘外滩’,‘老广州’有这样的话‘不到长堤不算到广州’。有名的老字号多在这里,你们看那边——”说着,老王用手一指:“华厦公司是上世纪30年代中国南方最有名的百货公司,据说任何时候都是顾客盈门、熙熙攘攘的。”

        老王这一番话,在L与J心中顿时漾起一片历史的涟漪。

        沿江的马路一边,是一长溜的高楼大厦,皆为巨石砌成,给人以坚实伟岸的崇高感。它正像上海南京路至外滩的建筑格局一样,也是法式楼宇,耸立而无遮檐。在一处三叉路口,L与J目睹且惊讶于广州的壮丽繁华:百货大楼矗峙而立,高大的高架路从中穿过,天桥与之交臂,公共交通、行人与自行车虽各行其道,在此交汇却也如一锅粥了。


       【资料:这里清朝初期是珠江河道,后来因珠江沿岸淤积加剧,河滩发育,至清朝末年形成陆地。光绪12年(1886年),由于广州交通闭塞,张之洞建议在江边筑马路,至1912年底竣工。1920年北侧建成马路,为长堤大马路,东西两端均接沿江西路。有广东省总工会、中山大学附属第二医院、华夏百货公司、大三元酒家、爱群大酒店、海珠大剧院等,是广州繁华的商业区之一。


        L与J简直是目瞪口呆了:百货大厦是华丽富贵的,红黄蓝三原色调配出万紫斑斓,线条与空间组织出奇形怪状的景观,漂亮的石英钟与明净艺术的橱窗争奇斗艳,风铃在顾客手中碰响出清脆悦耳的彩色情调。凡此种种,可以这样说,在广州的这一条豪华商街,即便你空手而来又空手而去,也是十分满足的;因为,钱包中的匮乏拮据带来的压力,早已被商街(品)海天的洋洋大观,以及它的超越实用性的艺术之美所淹没!


        【资料:逢年过节,东南亚、港澳地区的达官贵人回广州都要携家带口到这里来采购用品、吃喝玩乐。由华侨出资兴办的华夏大酒店、新华酒店、大三元等老字号酒店,在东南亚也非常著名。改革开放后的上世纪80年代,是长堤历史上又一个短暂的黄金时代。


        是到了要赶回去的时候了,今晚,纯纯要带她未来公公办的深圳暂住证给王伯伯。老王、L与J拖拽着大包小袋的物品,挤进了大街的暮色,乘车回到了红棉酒店。累啊,真累啊——L与J长躺在松软的床上,高高地垫起脚来。他俩也不想外出夜宵,随便吃了点点心,喝些茶,连电视也懒得看了。


      (待续)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