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北京7月中旬的桑拿天里,我看了小森林的第一集。
不夸张的说,出乎意料的好。
桥本爱,从猫咪和汤好天气开始知道她,就我个人的观影经历,只看到过那一次她的银幕形象就立刻深刻的印在脑子里。高个子,不说话,一根筋,没城府。这次的出演应该还是上次的延长线,保持上次呆萌作风基础上又get了荒野生存新技能。
男配是三浦贵大,名字上看就觉得和三浦友和有什么关系,一查果然是二儿子。
我一直觉得日本是个自成体系的国家,陈凯歌说,最大的下贱是拍电影只为了赚钱,这部电影没有任何情节起伏,特效局指可数,对白更加少得可怜,完全是靠音乐画面撑起整个节奏,对,在日本票房第七。
是不是陈导生错了国家。
同事刚刚从日本工作2年回来,说起来日本生活的点点滴滴,印象最深的是日本人的“对不起”和“谢谢”。前者是自省后者是感恩。日本是个岛国,算是我们这个星球上为数不多的把岛国雕琢到极致的案例。70%左右的森林覆盖率,让这个国家沉静在一片绿海中。这个国家的人们对自然有固执的看法,一方面,他们创造了人类经济奇迹,从一片废墟中走出来,物质文明发到任何一个公共卫生间都是“卫洗丽”;一方面他们又在如此匮乏的自然生态中面对自然的寄予和惩罚。
我个人觉得这是一个容易出现思考类电影的国家,所以,也许陈导真的生错了地方,或者,走错了时代。
小森林呈现的,是当下中国完全没有的寡淡。
对,我们活在一个特别着急的时代,首先上涨的是所有看得见摸得着的东西,好像要剥夺你本来有的,和以前需要的;而我们之前获得又那么少,这让人想起饲养场,一直不给饲料的大型是肉类动物,突然放开闸门。
饕餮,这是一个盛产胖子的国度,所有人都觉得饿,都吃不饱。
而日餐都是极其简单的料理。讲究的是所用的器皿。国人一顿饭五味杂陈的做法会让日本人有些困惑,或者,让每个人习惯了简单生活的人都有些不知所措。就好像,一道日餐和东北乱炖的区别,不是味道多了才好,不是量大才占便宜,以上两者只能说明我们还在温饱,温饱也不是什么不好,温饱只是说明,对资源的占有和你所处的文明阶段。
到目前为止,我能想到的这个世界上最适合一个人吃的饭,还是日本料理。
味道上是纯粹的,一餐最多不过三四样:日式沙拉;一份青花鱼;一份米饭;一碗酱汤。很少有五味杂陈的混合口味,火锅也是milin加katuobushi熬制的汤料;可能日本人思维中是没有奢侈的概念的,或者说,对大多数日本人来说,那个概念已经完全过时了。
摆放上是精致的。装盘从来就是一种对待盆景的态度,而器皿多用陶瓷,古风十足,普通日本家庭中也是如此。极简,洗练,一餐下来及其安静,专注在吃饭本身,基本上没有什么太多的交谈,一个人,正好可以安静的对待食物。
小森林,用日本农村的食材做一顿属于自己的饭菜。这不是海鸥食堂,也不是猫咪和汤好天气,这是基本上没有任何现代交通和现代生活的日本农村,会不会停电都不知道的地方。
一个季节,六道饭菜。
我在北京的空调房里,看着大屏幕上的酷暑和闷热,想,幸福感到底是什么。
我最后的体会,居然是,幸福感源自匮乏。
这是一个大逆不道的想法。我知道。但除了这个想法以外,这些年发生在我身上的事情就无法解释。
金钱让我有了一些安全感,但紧接着问题就变成了拿这些钱做什么用的问题。投资?无非是办成更多交换可能,可能失去原本有的安全;交换,你就失去拥有它的可能性,也许会重新回到不安。这让我想起巴菲特对钱的态度,嫉妒的吝啬和习惯性的占有。我想这和金钱本身的所有权和使用权不统一有关,你总要交换点什么,不然就没有价值,只是符号。
而你交换回来的,是不是真的有价值呢。
每个人有不同的解,小森林的主人公,好像选择的,是放弃。
这种田园诗的自给自足给了人们一些新的启示,或者说虚假的希望,仿佛,我们找到了远比消费更持久的与人沟通的方式,更原始,但在人类的历史中其实也更久远。耕种,劳作,自己招待自己,用普通的食材做不普通的转化,阅读,睡觉,过一个人的生活。拿自己做的料理与别人交换也是一种喜悦,这种喜悦我们已经失传很久,我们的头脑困在一些大问题里,我们的身体需要劳动,让头脑离开一些不得解的答案。
在城市里,我们只是游走了一段时间。
最后的最后,我们还是回到属于自己的小森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