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美术馆“盛世修典中国历代绘画大系成果展”观展记
淅淅沥沥的雨季,清冷的大唐不夜城,一天时间火热的看展。主席亲批的国家重点文化工程,“盛世修典中国历代绘画大系成果展”,分先秦汉唐、宋、元、明、清五个篇章,即五大系,从战国《人物龙凤图》开篇至晚清吴昌硕写意花果五条轴结束,附加历代大师对大秦山水风物的笔尖描绘。展品为1:1影印版,整个展出作品丰盈、大气磅礴。布展整体以满墙式布置,个别长卷以柜台式布置,高处的作品只能远观,亚克力表面没有打扫的很干净,灯光反光点较多,影响观看或拍照体验。
布展以时间为轴,分五个单元:汉唐气象、宋韵无尽、元气淋漓、明丽炫耀、清流回荡,可以很直观的感受到不同时期中国绘画的发展与变化。同样的题材在不同时代不同大师手中,呈现出不一样的画意和精神,反映出时代的局限与文士无限的精神追求。
展馆配有免费讲解,但仅针对少部分画作,听了几个讲解,多以绘画所传达的故事与时代背景为主,所以具有故事性的作品更具备讲解的客观需求,如《女史箴图》、《明皇幸蜀图》、《韩熙载夜宴图》等。从绘画艺术与技法的角度来说,内容欠缺,这需要更专业的人士,影印版本身也具有很大的局限性。又或者参观者本就是乌合之众,带有故事性的讲解更容易引起大家的共鸣与认同。
中国美术史的开端《人物龙凤图》位列榜首。第一篇改编自文学作品的画作,东晋顾恺之《洛神赋图》,也是早期风景入画的雏形,但那时山水只是人物背景与故事分隔,采用大人物而小山水的画法,仍归于人物画的范畴,以故事为卷,连续而转换;以传神为骨,瞬间以永恒,以春蚕吐丝的线条描绘高雅飘逸的风骨。
现存最早的真正意义上的山水画隋展子虔《游春图》,笔法仍以写实为主,但已初步形成了中国山水画三远的构图意境,开后世山水之先河。早期金碧山水开创者李昭道《明皇幸蜀图》,青山绿水,彪马丽服,仓惶逃难的落魄与疲惫感深藏于色彩明丽的画面下。
大唐仕女图的巅峰之作张宣《虢国夫人游春图》、《捣练图》,周坊《簪花仕女图》,妇女靓装丽服,游春嬉戏,怡然自得,展现了大唐富足丰韵开放的时代美感。
命题画的代表南唐顾闳中《韩熙载夜宴图》,以宴饮的节奏层层展开,听乐、观舞、休息、轻吹、宴散五段场景以屏风分割,又以人物串联,生动上演了一曲君疑臣悲的多幕剧。
宋人雅风的代表《西园雅集图》、《听琴图》,焚香、插花、品茗、挂画,展现了文治背景下宋人对风雅的极致追求,是士大夫心中最好的时代。《千里江山图》的豪迈,《清明上河图》的繁华藏不住大宋危已的命运。
马一角夏半边突破全景式构图,以其独特的方法,将残山剩水笼于一隅,自成体系,包揽了南宋画坛的半壁江山。从深层次讲,这种小景式构图是否也在隐喻着偏安一隅的国家。《踏歌图》剑指长虹的山峦,苍劲有力的松柏,与一群轻松欢快的踏歌行人,在一幅画中形成鲜明的视觉冲突与体验。《雪堂客话图》,一阁两人,对饮交谈,竹梅掩映,落雪远山,寒江归棹,诗意隽永,是留给南宋文人最后的一方精神乐园。
写实山水画元赵孟頫《鹊华秋色图》,引的乾隆皇帝亲临济南实观,并前后提字,纠正鹊华二山的位置,鹊华秋色,无论从形式、构图还是意境,都是中国山水画中特立独行的一枝。
倪赞画山水,无需出门信手而至,正所谓心中自有丘壑,一江两岸,石竹远山,有亭而无人,自曰天地间无人可入画也,文人高冷的最高境界。
时至明清,吸收唐之气韵,宋之意境,元之广阔,用笔越来越娴熟自然,色彩越来越复杂多变,写意泼墨画在文人画中应运而生,宫廷画师与收藏家英雄辈出。沈石田在临西园雅集时临摹的不仅仅是画作本身,更是一种精神的契合与追求。徐渭泼墨山石,神形具至,已入无我之境,为白石老人仰望之仙宗。八大山人的白眼里,渗透着最后一个中原王朝的不甘与耻辱,文人讽世的最高境界。
清仕女画以冷枚《春闺倦读图》、《簪花仕女图》为例,人物纤细,神情优思,困顿深闺,裹足不前,与唐仕女画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以《红楼梦》为题材的清宫界画,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峰,孙温、孙允谟工笔彩绘《红楼梦》,成为了以文学作品作画的古典绘画收官之作,与《洛神赋图》遥相呼应,但又相隔千年,这既是时间的跨越,又是中国古典绘画的发展与传承。
总之,对中国古典绘画感兴趣的朋友,抽一日闲暇,细细品读,总有收获。特别提醒,10月8日后,此展搬至陕西历史博物馆展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