倪霓裳

十七 象牙塔里的“正”与“偏”

1997年的初秋,阳光还黏着夏末的余温,却已敛去了灼人的锋芒,软乎乎地铺在师范大学的红漆校门上。

倪霓裳站在门岗前,指尖下意识攥紧了肩头的行李袋——那是母亲用无数块碎布头拼缝的,青的、粉的、浅灰的布片被粗粝却密实的针脚缀在一起,摸上去凹凸不平,却裹着阳光晒过的暖,藏着父母半生的期许,也裹着她自己那份无处安放的怅惘。

那个本该驶向南方外语学院的梦,终究在现实的礁石前拐了弯,硬生生将她推向了这片陌生的象牙塔。

校园里的香樟树长得正盛,浓密的枝叶织成大片绿荫,将新生们的欢声笑语轻轻接住。

他们背着簇新的双肩包,拉链头闪着亮,七嘴八舌地谈论着即将开启的社团生活、不用早晚自习的自由课堂,眼里的光比初秋的太阳还要明亮,晃得人睁不开眼。

唯有倪霓裳,安静地跟着人流挪动,办理入学手续的每一步都像踩着棉花。

心头的失落是浸了水的棉絮,越沉越重,无论周遭多热闹,都驱不散那份格格不入的疏离,仿佛她只是这场青春盛宴的旁观者。

汉语言文学专业的课程,远比想象中严肃刻板。

古代文学要逐字逐句地抠训诂,一个“之”字的用法能在课堂上争论半节课,枯燥得让人心头发紧;现代文学要深挖思潮背景,那些抽象的理论像细密的网,将文字本应有的浪漫层层包裹,只剩干巴巴的框架;语言学更是磨人,繁杂的语法规则和绕口的音韵知识,绕得人头晕目眩,连呼吸都觉得滞重。

这和她曾憧憬的“在文学海洋里恣意徜徉”相去甚远。

最初的日子里,她总带着一种微妙的“局外人”心态,课本翻得认真,笔记记得工整,心里却像隔着一层雾——仿佛是替那个错过的自己,完成一场不情愿的修行,每多学一点,就多一分对过往遗憾的执念。

她会在课上走神,想起高三深夜台灯下,反复摩挲外语学院招生简章的模样,想起父亲说“师范学费低、包分配”时,母亲悄悄抹泪的侧脸,心口就像被细密的针扎着,隐隐作痛。

可文字的力量,终究藏不住,像春潮漫过堤坝,悄无声息就浸透了心。

讲《红楼梦》的王教授,头发已染霜白,鼻梁上架着副旧眼镜,镜腿用透明胶带缠了两圈,却自有一股儒雅气度。

他从不说简单的情节梗概,而是把黛玉的眼泪、宝钗的圆融,都放进时代的大背景里细细拆解。

讲到“黛玉葬花”,他不说悲春伤秋,只轻声道:“一个孤女,把自己的命运寄托在落花身上,不是矫情,是乱世里连自己都护不住的惶恐啊。”

当他念到“好一似食尽鸟投林,落了片白茫茫大地真干净”时,声音里带着一丝苍凉的通透,尾音轻轻颤着,飘在安静的课堂里。

倪霓裳忽然心头一震,仿佛透过泛黄的纸页,触到了人生最本质的虚无与怅然——就像她那些落空的期许,就像父母藏在皱纹里的不易,眼眶莫名就热了。

她低头抹了抹眼角,却见前排几个女生也悄悄红了眼,原来那些悲欢离合,早已写尽了人间常态,无论谁都能在里面看见自己的影子。

那些诗词赏析课上,老师拆解的平仄韵律、炼字炼句,也让她第一次真正读懂了母语的精妙。

“春风又绿江南岸”的“绿”字,老师说“不是简单的颜色,是吹过枝头、漫过田野的生命力”,她忽然想起云城春天的田野,麦苗返青时,风一吹就是满眼的嫩色,母亲在田埂上挖野菜,衣角沾着的泥点都带着生机;讲到“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老师念出诗句时的清越声调,让她记起老家后山的小溪,夏夜纳凉时,父亲会带着她坐在溪畔,月光洒在水面上,碎成一片银辉,父亲说“做人要像溪水,清清白白”。

原来那些从小听到大的文字,不是枯燥的符号,而是藏着山川湖海、人情冷暖的密码,一呼一吸间,都是深邃的韵味,都是她与来处紧紧相连的印记。

(第十七章未完待续)

安子觅 2025年11月5日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

  • 十二 梦想拐弯 然而,命运却和她开了一个残酷的玩笑。 高三上学期的一个冬天,天气格外寒冷。 倪霓裳正在学校上课,突...
    安子觅阅读 12评论 0 1
  • 楔子 1979的蓝与2025的黄 一代人的缄默与绽放 1979年的南方小城,空气里飘着纺织厂特有的棉絮,像一场永...
    安子觅阅读 8评论 0 1
  • 十一 高中生活 重点高中的校园比中学更加广阔,也更加充满活力。 这里的学生都是来自各个学校的佼佼者,学习氛围格外浓...
    安子觅阅读 7评论 0 1
  • 玖 远方的回声 文艺汇演那天,倪霓裳起得格外早。 窗外还蒙着一层青灰色的晨雾,筒子楼沉浸在将醒未醒的静谧里。 她轻...
    安子觅阅读 16评论 0 2
  • 拾 未来可期 初三的日子变得格外忙碌,中考的压力像一块巨石,压在每个学生的心头。 倪霓裳把所有的精力都投入到了学习...
    安子觅阅读 11评论 0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