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车见闻录

今天帮老姐去订车,自己也带着几分意向。然而一趟4S店之行,却让我仿佛从购买者切换成了田野调查者,窥见了光鲜广告与价格战背后的行业生态。

首当其冲的,是国补与省补带来的巨大漩涡。汽车这本就疯狂的消耗品,在新能源的冲击和价格战的裹挟下已近乎“白菜价”。数万元的政府补贴,这本是利国利民的好事,却硬生生被钻出了一条灰色的产业链。

“券”成了关键。巨大的利润空间,催生了专业的“抢券黄牛”。每次补贴券发放,几乎是秒光。真正的刚需消费者,要么望洋兴叹,要么只能从黄牛手中加价购买。这也解释了为何在十一黄金周,这家4S店也只能零星地卖出两三台车——所有人都在屏息等待那张决定命运的补贴券。

于是,魔幻的现实接连上演。为了在截止日期前用上宝贵的补贴,许多人不得不退而求其次,放弃心仪的车型和配置,甚至接受一辆自己从未了解过的车。更让我感到心酸的是,销售无意中提及,有些没抢到券的客户,最终无奈地选择了展厅里的试驾车。

在这场没有硝烟的价格战中,另一个受伤的群体,是前线销售。价格越透明,利润越稀薄,他们让出的每一分利,都直接从自己的提成中扣除。很多时候,辛苦一场只能拿到微薄的保底工资。行业的卷,最终精准地压在了每一个具体的人身上。

最后,我想谈谈新能源汽车这个沸腾的赛道。科技智驾、云辇、语音手势交互……车子似乎正努力把自己变成一个大号智能玩具。技术进步固然令人兴奋,但许多功能,诸如招手开门、挥手关门,在我看来看似炫技,却华而不实。浏览众多车型后,我反而感到一丝失落:喧嚣似乎更多地聚焦于“锦上添花”的智能功能,而非车辆核心性能的突破性进化。当然,这或许也源于我对汽车本身兴趣的缺乏。

此行像一堂生动的社会经济课。我们的购车计划,决定暂缓。明年的市场,想必又是另一番光景。保持观望,或许是目前最清醒的选择。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