湿邪,是六邪之一,万病之源!
湿,是最容易渗透的,并且,湿邪从来不孤军奋战,总是要与别的邪气狼狈为奸。
尤其是秋冬,一定要注意祛湿。
一旦入冬前,没有将体内的湿气排出,湿气和寒气勾在一起,身体就会出现各种不适,严重危害健康。
中医上,也有“湿气,是万病之源”之说。
三件事是湿气“加速器”,最好一个也别做
1、嗜酒如命
中医认为,“酒助湿邪”,酒精,是加重人体“湿毒”的关键因素,酒精很容易引起湿气。
2、重口味饮食
肠胃功能好坏关系到营养及水分代谢,最好的方式就是适量、均衡饮食。
油腻、过咸、太甜等,肥甘厚味的重口味饮食,不易消化,易造成肠胃闷胀、发炎,不利于脾胃健康,进而导致内湿重。
3、缺乏运动
越是不爱运动,体内淤积的湿气就会越多,久而久之,身体还可能出现疾病。
所以,运动少,也是导致湿气堆积的原因之一。
祛湿,先健脾
为啥,这样说?
因为,湿气,分为二种,外湿和内湿。
外湿,很好理解,就是外部环境,所导致的湿气,如雨天淋雨、湿发入睡等等,这一点,注意改变习惯,可以很好的避免湿邪入体。
内湿,则是由于人体脾胃虚弱,对食物不能很好消化吸收,导致堆积在体内生成湿气。
中医说,脾虚生湿气,而湿气重又会加重脾虚,形成恶性循环。
所以,想要祛湿,一定要先健脾。
教你三招,健脾排毒,湿气重的人不妨试一试!
调脾是个慢功夫,而调脾又祛湿,可以选择喝点茶饮,简单方便,一举两得
木丹陈皮茶,健脾利湿,排毒素
主料:蒲公英0.5g、薏苡仁0.3g、木丹0.3g
辅料:砂仁0.2g、赤小豆0.2g、茯苓0.2g、山药0.2g、甘草0.2g、绿豆0.2g、葛根0.2g、黑豆0.2g、百合0.2g
其他配料:荷叶0.1g、陈皮0.1g、干姜0.1g、芡实0.1g、冬瓜皮0.1g、木瓜0.1g、淡竹叶0.1g、马齿苋0.1g、桔梗0.1g、人参0.05g、金银花0.05g、菊花0.05g、紫苏叶0.05g
做法:以上材料全部洗净烘干,然后取相应克重,做成茶包,每次取一包,热水冲泡代茶饮即可!
以上24味食材,基本都是具有药用价值的,其药理作用分为两种:
一种是利水祛湿的、一种是健脾养脾的。
综合起来,既能快速祛湿,又能调养脾脏,虽然复杂些,但作用强劲。
其中,木丹,俗称栀子,可清利下焦,也祛湿排毒,平时经常用它泡水喝,能预防湿热黄疸,另外,还能有效祛除人体内的湿毒,能预防湿疹和脚气。
陈皮,具有理气健脾、燥湿化痰之功效。现代研究发现,陈皮挥发油对胃肠道有温和的刺激作用,促进胃液分泌,助于消化。
蒲公英可泻火除湿,改善湿热所导致的恶心、舌苔发黄等问题,对湿热引起的痘痘也有不错的效果。
砂仁,用于湿阻中焦及脾胃气滞证,善于化湿行气,为醒脾和胃的良药。
健脾,有利于脾运化湿,帮助排除体内湿气。
食疗,是健脾不错的选择。
糯米
唐·孙思邈说:“糯米,脾病宜食,益气止泄。”所谓脾病,乃指脾虚为病之义。
糯米,性温,味甘,补脾益气,脾虚者,宜用之煮粥服食。
红薯
俗称甘薯,性平,味甘,补脾和血、益气通便。
《随息居饮食谱》中说:“煮食补脾胃,益气力,御风寒,益颜色。”
《纲目拾遗》认为番薯能“补中,暖胃,肥五脏”。脾虚之人,可用番薯当主粮,常食之。
白扁豆
性平,味甘,能补脾胃虚弱。
《本草纲目》中说:“白扁豆其性温平,得乎中和,脾之谷也。止泄泻,暖脾胃。”
鲫鱼
性平,味甘,入脾胃大肠经,有健脾养胃作用,故脾胃虚弱者宜食。
《唐本草》早有“鲫鱼合莼作羹,主胃弱不下食”的记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