俞敏洪说,优秀是一种习惯,也就是说,他把优秀当成了刚需,如果做不到身边群体中的最好,或者自己能做到的最好,他会难受。而我不想给自己这么大压力,所以没有把优秀当成刚需。但我发现,现在完成目标成了我的刚需。
之前有过的体验,给自己设定每周10公里跑步目标。时间快到而我没完成时,内心真会难受,会有强大的动力去完成它。10公里计划分三次完成,每次跑公园一圈正好是三公里。有一周只跑了3公里,就到了周六,而第二天有安排很多事没法跑。于是我在周六跑了六公里多,完成了目标。假如有哪一周一次没跑,到周日交作业时,我会一次跑10公里来完成目标。这是这段时间培养出来的正确的难受。也就是说,完成目标成了我的习惯,我要好好呵护这个习惯。
这周要考科目三,要安排练车,又开始和重要三事宣战。很容易忽视了完成跑步目标。我不会放弃完成目标,计划在本周安排两天,每天跑步五公里。今天和13号各跑一次。
昨天是重要三事行动的第一天,出现了一个很有意思的结果,三件事中,最不重要的写日记和发朋友圈最早完成,次重要的打磨财富自由概念,直到晚上睡觉前才赶完,而最重要的练电三小时,只完成1.5小时,等于没完成最重要的,价值最大的目标。事实上,正常的顺序应该是先完成最重要的,然后是次重要的,最后是最不重要的。而昨天的结果刚好反过来了。我需要反省一下,问题究竟出在哪里?注意力浪费到哪里去了?
为什么三事中最不重要的写日记和朋友圈反而最快完成。是因为在三事中,这件事最容易做,我是安排在黄金时间-早起后两小时完成的。早起身体刚苏醒,不宜做练电这样的剧烈运动。至于打磨概念,连读带写,也挺费脑子的,所以不想在这个时间去做。
第二件事情设定有错误,打磨概念的目标为:读财富自由新文章两篇,和新生小学的重读旧文章,我把读新文章优先了,而且我边读文章会边记重点,阅读起来很慢很花时间。所以应该调整优先顺序,先去完成阅读旧文章(新生小学群主会给你写总结的作业,带着作业去读文章会更仔细),写好总结,再有余力再去读新文章,也不需要要求读两篇新文章,完成一篇即可,有余力再读下一篇。
最重要的练电三小时没完成,因为这件事最难做,需要有他人配合才能做。所以需要花时间去安排好人,需要有三个人,给他们每人做一小时。其实昨天身边有很多人,由于白天不够警觉,没刻意去做这件事,到晚上想去做时,已没人可做了。
注意力浪费到哪里去了?1.看财富自由新文章,2.带以乐在小区玩3.午休太长时间了,以后半小时就好了。
之后要怎样完成练电3小时?要先安排好人,之后抓紧完成,不要拖到最后才来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