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ello大家好,我是英子,英子谈社群。
社群构成的第五要素——复制
它决定了社群的规模。
由于社群的核心是情感归宿和价值认同,那么社群越大,情感分裂的可能性就越大。
在“复制”这一层,有这样两个问题需要考虑的:
第一,是不是真的有必要通过复制而扩大社群规模? 有时候会有一个误区,大家觉得没有个几万人都不好意思称为社群。
其实,经过前面4个维度考验的群,完全可以称为社群了,小而美也是一种,而且大多活得还比较久。
你可以自己思考一下,当你现在进入一个人很多的大群,第一件事是做什么?是不是就是将消息屏蔽。
相反,小圈子里,小圈子里人人都容易活跃起来。
从微信群、QQ群等社群的大数据中发现,90%的用户在不足20个人的小群里活跃。
人人都想组建人多的大社群,但是许多大社群却非常沉闷,人人都在小圈子里活跃。 所以,社群规模要视社群的成长阶段而定,每一个社群都有一定的成长周期,不同的阶段用不同的节奏进行控制。
一般来说,规模越大的社群,越可能永远只是为新手及小白用户提供服务,在过滤优质信息上有很大难度。
这样,很快社群就会沦陷为一个聊天灌水群。这也会加速高价值成员的沉默或者离开,社群价值就无法得到提高。
第二,是一拍脑袋的事情,而是要综合人力、财力、物力、精力等多角度综合考量之后的结果。
社群复制模式
俱乐部制: 社群一开始就约定了起止日期和主要服务内容,到期续费可以继续加入,就像线下的俱乐部,每年一期,每期3000元费,如果是参加了3期以上的成员,会费减免到1000元。
每一期的服务内容都在过去好的形式积累下,迭代微创新。
这种模式其实是让社群沿着时间线进行延伸,一期期迭代更新,在连接上深化。
加盟店制:社群一旦形成了口碑和玩法机制,就在全国不同的城市成立分舵,建立分社,快速扩大。
这是很多人希望复制的模式,因为可以快速做大规模。
但是这种模式会因为社群扩张过快,难以培养出合格的运营人才,复制好的社群文化,却导致大量的加盟社群开始灌水、发广告,和主社群文化脱节,最后的体验并不好。
很多社群就是因为选择了快速扩张,反而走向衰败。
旗舰店制:这种模式不追求社群成员的规模复制,而是找对一批人以后,长期连接,不断向群员提供大家需要的新产品和新服务,最终演变成消费品的不断复制。
经历上面的种种,建议社群不要一开始就贪大求全,可以从100个也就到了成本回报的极限,这个时候我们要考虑给群的能量升级,限定更严格的入群条件,让更有能量的人在一起,而不是盲目扩大规模。
但是这并不妨碍你借助社群的能量做商业。
社群里的人商业能量越大,商业变现的空间越大,但并不等于你要做大社群才能有机会得打大商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