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讲,修之于身,修之于家,而后才有修之于天下。过日子真是一个不简单的事,看似平平常常的生活,却藏着门道,需要不断经营,是为持家。
翻开明清时期的家训,持家为一项重要内容。为官、为商人家的家训也有所不同。后来我细品,父亲本身就喜欢思考与总结,在教育我和弟弟的过程中,慢慢就形成了家训。比如他常说:做人做事,无论到什么时候都要走正道;过日子要细水长流。父亲和母亲,因为早年做买卖二十来年,骨子里一直有着经营意识。
父亲特别喜欢以案例启发我们。临出发时,父亲开车送我,讲起他和七叔买的那块场地,五万入手,一家一半,但当时七叔就想转手12万卖掉,父亲不同意。闲置了几年,瞅准合适时机,又添置了三所活动房,于是,父亲这边就先租了出去。后来七叔那边也收拾好,一次收到租金10万,远超过当初的12万。就这样一片荒芜的空地,就变成了一个有出租价值的场地。打井、架电线,父亲一个人先承担,虽然父亲说自己还没见回报,但做事眼光放长远,不断去投入和建设,就会升值。
后来又教导我,过日子对自己要小气点,人情往来要大方,这也才能路越走越宽。各举了正反两个例子,如何与一个朋友不来往了,对方太算计,从来不吃亏;自己又是如何走人情来往,通过前期的一来一往,小小的投入,找到值得往来的人。对方有第二次来往,可以长期交下去,值得更多的投入。这个就是舍得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