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过学习《习近平经济文选》第一卷,我明白了经济发展要为人民服务的根本道理。丁薛祥副总理在开班报告中强调的“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石泰峰部长指出的“学用结合”要求,为我们基层工作者提供了根本遵循。作为基层干部,我们要把书里的思想变成实实在在的工作方法。
一、以人民为中心,筑牢发展根基
“民心是最大的政治”,这一理念贯穿《文选》始终。在基层工作中,我深刻体会到,经济发展不是冰冷的数字堆砌,而是要让群众感受到实实在在的获得感。无论是推进乡村振兴项目,还是完善社区公共服务,都需要始终把群众需求放在首位。在建设民生工程时,需反复倾听群众意见,避免“政绩工程”脱离实际。基层干部是政策落地的“最后一公里”,只有把群众冷暖装在心里,才能让发展成果真正惠及千家万户。
二、深践实践认识,把握经济规律
文选强调“尊重客观规律”与“发挥主观能动性”的辩证统一。基层工作常面临资源有限与需求多元的矛盾,这就要求我们:一要摸清本地产业基础,避免盲目跟风上项目;二要用好“一事一议”机制,把有限的财政资金用在刀刃上;三要建立动态监测体系,及时调整不符合实际的工作措施。去年在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时,我们通过精准摸排农户需求,将原计划“整村推进”调整为“分片实施”,既保证了工程质量,又减少了生产干扰。
三、锤炼政治能力,确保政策落地
石泰峰同志主持研讨班,体现了组织工作对经济建设的保障作用。作为基层干部,我深刻认识到,讲政治不是抽象的口号,而是具体的行动。一方面,要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把党中央决策部署转化为基层实践;另一方面,要改进工作作风,避免形式主义。例如,在落实惠民政策时,需深入调研、精准施策,避免“一刀切”。只有将政治能力与专业能力相结合,才能成为群众信赖的“带头人”。
四、筑牢廉洁干事的纪律底线
经济工作涉及大量资金项目,必须时刻绷紧纪律之弦。我们要常怀“三颗心”:对政策法规的敬畏心,严格执行“三重一大”决策程序;对权力边界的清醒心,绝不干预微观经济活动;对群众利益的责任心,确保每一分钱都花在明处、用在实处。
站在全面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新起点,基层干部要以《习近平经济文选》为指南针,既做经济思想的"明白人",更当攻坚克难的"行动派",用扎实工作把党中央的经济发展蓝图转化为群众看得见、摸得着的幸福图景。